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青歌赛30年有苦也有甜-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文体新闻 > 正文

青歌赛30年有苦也有甜

来源:未知     点击数:1251     日期:2013-05-10 09:36:38
青歌赛,30年,15届,真是个老牌比赛了。所以,今年这个老牌子如何出场,似乎比决赛本身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选秀节目此起彼伏、比赛日益娱乐化的今天,青歌赛怎么办,向何处去,不能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人才辈出 影响一个时代 3月底,在启动式上,李谷一,这位30年
  青歌赛,30年,15届,真是个老牌比赛了。所以,今年这个老牌子如何出场,似乎比决赛本身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选秀节目此起彼伏、比赛日益娱乐化的今天,青歌赛怎么办,向何处去,不能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人才辈出
  影响一个时代  

  3月底,在启动式上,李谷一,这位30年来一直参与青歌赛、见证了青歌赛成长的歌唱家,认为青歌赛最大的优势就是“出人才出作品”;而歌唱家杨洪基在复赛的评委席上几乎成了青歌赛的宣传员,说当今中国歌坛最具影响力的演员大多出自这里。

  他们说的是事实,青歌赛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经是全国收视率很高的节目,每场比赛下来还能引发观众、专家和媒体的大讨论。青歌赛曾为中国歌坛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人才,在青歌赛中获金奖,甚至只获得银奖和铜奖的歌手,都能一夜走红。翻开青歌赛的获奖名录,关牧村、殷秀梅、宋祖英、董文华、阎维文、刘斌、吕继宏、万山红、戴玉强、魏松、王宏伟、毛阿敏、蔡国庆、林依轮、满文军、雷佳等等,都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各类风格的领军人物。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顾欣回忆说,当年在青歌赛美声组获金奖的次日早上,刚一走到街头,就有人围了过来;歌唱家谭晶对青歌赛更是感激不已,是青歌赛让她和《在那东山顶上》闻名全国,获奖的当天,她的家乡山西侯马就沸腾了,父老乡亲从此将她视为家乡的荣耀。总政歌舞团团长张千一计算了一下,全团主要歌唱演员几乎都在青歌赛中获过奖,“正是青歌赛带给了我们雄厚的实力”。

  青歌赛还让余秋雨、赵易山这样的学者成为每晚观众议论的焦点人物,余秋雨在点评中说的“乐山乐水”的“乐”究竟发什么音,引起一片争论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易山,因其专业素养和温文尔雅的仪表引来网上热捧。今年的青歌赛又出人意料地聘请了教授王立群,这位在“百家讲坛”出名的人物是否胜任歌坛点评,也引发了网民的热议。

  青歌赛所创立的三种唱法分类,影响中国歌坛至今,尽管这种分界的缺陷日益明显,但已深入人心,一时也难改变。  

  环境变了
  该不该办下去  
 

  新世纪以来,青歌赛的吸引力和收视率都呈下滑趋势,获奖歌手一夜成名已成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观点认为,当年是“出人出作品”,而现在,选手演唱缺乏个性,新作中的好歌也太少,都影响了青歌赛的名望。

  电视节目日益丰富多彩、形式多元的各类比赛大量出现,对青歌赛的冲击恐怕最为显著。观众热衷的那些比赛,包括央视自己创办的“星光大道”,实际都是选秀节目,注重的是秀场气氛,看重的是评委、演员、主持人之间的互动,选手的背景和经历才是煽情的要素,至于艺术功底,仅仅是诸多看点之一。有的节目还是引进的版权,其娱乐效应和收视效果早已久经考验,形成模式。近些年成名最快的歌手几乎都来自这些选秀节目,相比之下,青歌赛的获奖歌手反倒默默无闻。面对这些选秀节目,注重唱功的青歌赛,其竞争力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既然难敌选秀节目,青歌赛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担任了多届青歌赛导演的秦新民说,这是一个完全由本土原创的全国性电视赛事,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普及音乐知识、为国家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是任何比赛不可替代的。他的观点得到众多音乐家的认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认为,尽管目前荧屏比赛五花八门,但必须保有一个权威性很强的国家级赛事,主要服务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计。张千一、李海鹰、顾欣、金兆钧等一批音乐家都力挺青歌赛,认为在各类比赛里只有青歌赛是唱法最齐全的,而且最注重演唱艺术本身,如果没有青歌赛,起码在美声和民族唱法领域就失去了一条发现人才、举荐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十五届青歌赛的复赛中,评委们发现,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强手如林,流行界则显得不如人意,这恐怕就在于流行歌手可以出头露面的荧屏赛事还有很多,不一定非要挤进青歌赛里,而美声和民族的选手则更看重这一平台,高度认同这里的专业性。   

  有得有失
  怎么走更合适   

  事实上,任何赛事,只要成为电视节目就不能不考虑娱乐性、可视性,对多数不具备专业素养的电视观众而言,单调乏味的节目,吸引力必然降低。青歌赛是荧屏赛事,如果只讲声乐水平,不顾观众需求,就会失去荧屏比赛的特性。

  有观点说青歌赛不能与时俱进,而事实并非如此。回顾青歌赛的历程可以发现,不断创新、适时改进,恰恰是其特点。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到增加原生态、组合、合唱,再到归结为美声、民族、流行;从划分专业和业余、设置中央机关和部队组团,到取消专业与业余之分,取消中央机关和部队组团,增设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作为推荐单位;从增加综合素质考核和才艺表演、邀请学者担任嘉宾点评,到取消综合素质考核,增加“快问快答”环节,这一切,尽管显得有些反复无常,但都是不断改进的结果,也是为提高收视率所做出的努力。

  青歌赛未来的路怎么走,恐怕谁也难下定论,但坚持下去是很多观众和艺术家的期望,不断创新也是央视和观众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