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难忘派饭-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印象 > 正文

难忘派饭

来源:未知     点击数:1880     日期:2015-05-11 11:15:53
工作40余年,我走南闯北,品尝过不少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各式火锅、多种大餐,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也略尝一二。然而多年来,这些美味佳肴犹如过眼云烟,基本回忆不起是何味道,唯独派饭,还时常觉得余香袅袅,回味无穷。说起吃派饭,现在上了年纪的人曾见过,对于今天的年轻人可能闻所未闻或许感到

工作40余年,我走南闯北,品尝过不少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各式火锅、多种大餐,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也略尝一二。然而多年来,这些美味佳肴犹如过眼云烟,基本回忆不起是何味道,唯独派饭,还时常觉得余香袅袅,回味无穷。

说起吃派饭,现在上了年纪的人曾见过,对于今天的年轻人可能闻所未闻或许感到很新奇,更不明白什么叫派饭。其实派饭是在解放区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接待上级来人的一种吃饭方式。那时基层组织没有食堂更没有饭店,上级有人到基层工作临时总得解决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为做好接待工作,基层常常以自然村为单位,在哪个村工作就由哪个村在老百姓家安排吃住,大多是以住户排号安排轮流接待,所以就取了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吃派饭”。当时在基层当过干部的、下过乡的人都有亲身体会。

那是1979年秋天,我在温州军分区工作,到文成县(丽水地区、青田县交界)一个边远公社检查民兵整组工作。一大早从文成县城出发到区里,后用大半天时间在大山里转来转去步行40多里到了一个生产大队(那时只有区里有公路,公社以上基本没有大路)。这个大队(村)有20多户人家都分散住在一个向阳的大山坡上,下午一到,我们就听大队民兵营长简单介绍了大队情况,要吃晚饭时我们两个当兵的就被领到村东头一户人家,民兵营长说:“你们两位领导这两天就吃住在这一家,我们这个大队是在温州、丽水两个地区交界处,交通十分困难,对接待上级来人,还是沿袭着老传统,全大队实行派饭制,只要上级来人(其实这样远的地方一年也来不了几次人),我们是沿着山坡依次轮流来接待,这次轮到老叶家……”听完民兵营长介绍后,我们感到既新鲜又奇怪,后经了解,这姓叶的家是一个大家,家里有三个儿子、两个姑娘都成了家,我住的这一家是他三儿子家,三个儿子都住在相隔不远的山坡上。这新砌的房子是去年老三结婚用房,听说公家来人他们特别把新房让了出来,晚饭是当地的笋烧咸菜、炒黄豆、烧白菜、山芋稀饭。第二天早晨稀饭、米糕和第一天晚上的笋烧咸菜,中午清蒸腊肉、炒笋丝、红烧土豆、鸡蛋炒洋葱、青菜汤。那时候,正是文革后期,加之在边远山区,老百姓生活真叫难!当然也就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菜,特别感人的是中午我们碗里盛的是米饭,而他们一家人吃的却是山芋和土豆,经再三推让,我们吃了一碗山芋土豆。据了解腊肉是他们山区珍惜之物,只有过年时,生产队杀猪,每家每户分一些,放在灶台上经过烟熏火烧保存下来,家中有大事才割一点做做样子,在这大山深处几十里没有什么集市,生活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自家长什么就吃什么,其实想想山里人很纯朴,招待客人很实在,宁可单蒸肉、单炒笋,不习惯在肉里放其他东西一起烧。这腊肉虽然外观不好看、这笋虽然是土产、这山芋土豆饭虽然难吃点,但这是山里老百姓招待尊贵客人倾尽全力能拿出来的最好饭菜,在那个困难年月太不容易了,反映了山区人民的鱼水深情。临别时按照当时的规定,我们军人每天一斤半粮票5角钱伙食费如数交给群众。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三顿派饭的情景在我的心中仍然记忆犹新。那味道、那深情,一直在我的胸中涌动,教会了我珍惜生活、热爱工作、敬畏群众。(巴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