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消暑纳凉话去处-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印象 > 正文

消暑纳凉话去处

来源:未知     点击数:3622     日期:2015-07-20 10:17:36
炎炎夏日暑气逼人,现代人都想成天生活在空调房间内,不少都市人一天24 小时几乎离不开空调,好像离开空调就没有别的去处。而没有空调的时代我们的先人是怎样“消暑纳凉”的呢?    水是大自然的恩赐,临水是夏日消暑纳凉的最好地方。唐代诗人刘禹锡就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描述了皇亲国戚避暑纳凉

炎炎夏日暑气逼人,现代人都想成天生活在空调房间内,不少都市人一天24 小时几乎离不开空调,好像离开空调就没有别的去处。而没有空调的时代我们的先人是怎样“消暑纳凉”的呢?
    水是大自然的恩赐,临水是夏日消暑纳凉的最好地方。唐代诗人刘禹锡就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描述了皇亲国戚避暑纳凉的情景:“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在盛夏的烈日之下,翠竹红莲、满江洒绿、阵阵凉风从水面上向水亭飘来,一片清凉世界。白居易则告诉大家“ 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陆游告诉大家“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也就是在池畔柳荫下,放张床吹吹风。杜甫告诉大家“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也就是开轩纳微凉。
    山是天然凉爽池,也是消暑纳凉的最好去处。宋代诗人戴复古和梅尧臣给我们描绘了在山中消暑的乐趣。“万松深处坐,六月午时凉。钟磬出深屋,江山界短墙。”一派清静凉爽,陶醉其间。梅尧臣“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凉爽天气醉人,品茗谈天不觉忘归。元代释英“六月山深处,清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山里山外恍若两重天,一诗两世界。
    树木是天然的华盖,在树林中也是消暑纳凉的好地方。唐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写了在陕西终南山竹林里消暑纳凉时的一派清爽景象。唐人姚合则在林木掩映中登楼避暑:“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荫中。”在树木林立幽静的地方纳凉解暑也是不错的选择。宋人曾畿写道“三伏汗如雨,终朝沾我裳。谁分金掌露,来作玉溪凉。”而苏轼更夸茶是“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唐代白居易的“独门绝技”就是心静自然凉“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王维《纳凉》“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潄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丝丝凉意飘荡在字里行间,将暑热中的焦躁和疲惫的心神一一吹散,达到“ 宁心无一事,便是清凉山”的效果。
    炎炎夏日,纵观古人避暑纳凉诸多方式不禁使人凉意顿生。夏日炎热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在这高温酷暑之际,我们不妨学学古人,到大自然中去避暑纳凉,过一个节能减排的绿色夏日。(巴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