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追忆陈毅在东台的三段佳话-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印象 > 正文

追忆陈毅在东台的三段佳话

来源:未知     点击数:3960     日期:2015-08-24 10:37:12
陈毅,作为开国元勋,既是威震敌胆的军事家,光明磊落的政治家、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又是中国和世界外交舞台上赫赫有名的外交家。同时,陈毅还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下的许多瑰丽诗篇,留给后人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在东台,陈毅同志的许多佳话,让人难

陈毅,作为开国元勋,既是威震敌胆的军事家,光明磊落的政治家、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又是中国和世界外交舞台上赫赫有名的外交家。同时,陈毅还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下的许多瑰丽诗篇,留给后人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在东台,陈毅同志的许多佳话,让人难忘。

在这里,我们共同回忆陈毅在东台留下的感人故事,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

“红楼”统战“第一声”

在东台,红兰别墅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过去几十年来东台最好的饭馆,也留下了陈毅与东台士绅以心换心、共同抗日的佳话。

现磊达宾馆,原东台一招,正门左手侧就有一座旧式建筑:陈毅红兰别墅会议旧址。当年的红兰别墅,是一片青砖绿瓦的建筑。外侧有回廊,内部有阁楼,颇有情调。

1940年10月初,黄桥决战之后,东台县城获得解放。15日,陈毅在红兰别墅宴请了当地的士绅和民主人士。应邀参加的有清末翰林夏寅官、清末举人张星槎,工商界代表顾树五、程种仁等数十人。陪同陈毅参加会议的有管文蔚、彭冰山等人。

当天陈毅身着栗色夹克上装,足穿皮鞋,身材魁梧,神采奕奕。会上,陈毅首先自我介绍,接着代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祝贺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诞生,并向大家介绍了县长彭冰山。陈毅在这次会议上,着重阐述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他说:“我们搞统一战线,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一致对外”。“国民党里有人说我们是异党异军,国民党顽军专搞打家劫舍,枪口对内,那叫什么党?什么军?”“这只能说明顽固派在蓄意制造分裂,排除异己,积极反共,消极抗日……”陈毅的讲话义正词严,深深打动了与会者的心。各界人士看到陈毅口才雄辩,有胆有识,所言句句在理,而且这样平易近人,都由衷地佩服,对共产党渐渐消除了怀疑态度和各种恐惧心理,表示拥护民主政府,接受共产党领导。

会议之后,民主人士们纷纷介入新成立的抗日民主政府,参政议政团结抗日。

北都天庙里的精彩演讲

新四军途经东台安丰镇的时候,安丰的群众都很高兴,认为这是一支真正抗日的部队。

1940年10月17日,新四军东进,陈毅率部来到安丰,于10月18日在北都天庙戏楼召开地方民主人士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苏北摩擦真相》的演讲,号召人民起来抗日,极大地鼓舞了苏北人民的抗战斗志。

北都天庙房很大,粟裕的部队就驻扎在此。定海法师的祖父当年就在庙里出家,和庙里的住持孝光法师一起迎接新四军。当时的场面其乐融融,新四军没有驱赶和尚抢占庙宇,和尚也没有四处躲避。

当天下午,陈毅身着淡蓝色长衫,站在北都天庙二层小楼的窗口,对着下面的民主人士和知识青年发表演讲,题为《苏北摩擦真相》。

“新四军从苏南渡江北上,为的是抗日,而韩德勤却污蔑新四军争夺地盘,扰乱后方。韩紫石先生几番出面调停劝说双方携起手来,一致对外。我军依照紫老意见,以抗日大局为重,一再忍让,主动撤出姜堰等战略要地。而韩德勤仍顽固不化,坚持要新四军退回江南。正当谈判尚未结束之际,突然调动八十九军、独立旅等3万多人向我猛攻。我军被迫还击。”

“新四军乃正义之师,北上抗日是为了民族利益,国民党顽固派造谣污蔑、破坏团结,破坏抗日,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陈毅的演讲,长达一个多小时,慷慨激昂,情理交融,到会的人叹服不已。

陈毅的这段小故事,至今依然留在了安丰镇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招待晚宴

1941年1月30日晚上,东台县商抗会与各界开明士绅为了表示对陈毅的热烈欢迎,在新安会馆(原百货公司对门)特设晚宴招待。

陈毅一到场,大家都起身致敬,欢迎代军长光临。陈毅抬起双手,示意大家坐下,自己也坐到位子上。桌子上酒菜十分丰盛,陈毅看后,指着桌上酒菜,对旁边的人说:“这样太浪费了,我们刚进城,不好嘛!国难当头,大敌当前,我们还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语气诚恳又严肃。粟裕接过话来说:“这是商抗会和城内的开明士绅对我军的一片诚意”。陈毅会意地点了点头,爽朗地一笑:“谢谢各位的盛情啊!”。

宴会结束后,人们议论了陈毅在宴席间和粟裕等同志的对话,打内心感到这是陈代军长对部队、机关的关怀和爱护,给人们敲的一次警钟,入城后要防微杜渐。这件事,许多老同志一直记在心中。

■人物链接

陈毅,1901年生,四川乐至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在东台为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东台“红楼”、安丰北都天庙发表了著名的《苏北摩擦真相》的演讲,意义非凡,让人难忘。他说:“我们搞统一战线,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一致对外”。陈毅的讲话义正词严,情理交融,各界开明士绅看到陈毅口才雄辩,有胆有识,所言句句在理,而且平易近人、关爱百姓,都由衷地佩服,对共产党渐渐消除了怀疑态度和各种恐惧心理,表示拥护民主政府,接受共产党领导,并纷纷介入新成立的抗日民主政府,参政议政团结抗日。人民群众看到新四军,一致认为这是一支真正抗日的部队。

(本稿由市委党史办提供)


1945年10月-12月

新四军在东台城举办战地文艺会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初困守在东台城的日伪军慑于我军强大的军事威力和政治攻势,狼狈逃往泰州,东台城获得第二次解放。东台县城一时变成苏中军区的军政中心,当时苏中区委党委、行署、苏中军区党政军机关包括苏中各兵团、军区直属队干部都在东台。10月中旬以后,新四军苏浙军区,包括浙东、浙西游击纵队上万名党政干部、战士按照《双十协定》北撤到东台补给整编。为配合整风学习和慰问北撤官兵,苏中军区决定在东台城北大操场西南角中山公园内的新光大戏院(现颐年园北侧)举办战地文艺会演活动,从10月下旬起一直演到12月上旬,用文艺形式来教育干部、战士。

参加战地文艺会演的团体有新四军所属部队的前线剧团、前哨剧团、前锋剧团和其他分区文工团。那时,部队的文艺工作者都分住在老百姓家中,台城的街巷中到处听到歌唱声、丝弦声、锣鼓声。部队、地方的许多同志怀着极大热情,步行数十里,披星戴月赶路到东台城看戏。当时成为苏中地区政治文化生活中空前的盛事。

前线剧团抗战胜利前为新四军一师苏中公学前线剧团,抗战胜利后为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前线剧团近百人的阵容,在东台献演的主要节(剧)目有:由时任苏中公学教育长的夏征农,苏中才子、教育家吴天石和著名剧作家沈西蒙联合编剧,将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改编成五幕古装话剧《甲申记》,该剧由著名作曲家沈亚威配曲,吴镇编舞,著名导演王啸平执导。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甲申记》是一部活的教科书,主要描述了李自成农民革命的历史悲剧,告诫同志们千万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永远保持清醒,这对于在新形势下,对部队与干部进行入城教育十分必要。改编的《甲申记》是个大戏,又是古装戏,古装话剧在苏中敌后出现是第一回,很新鲜,新光大戏院舞台上设计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宫帏、王府、古战场布景,演员有说有唱,长袖起舞,加上十几盏汽油灯将舞台上的帝王将相、英雄好汉、宫娥嫔妃照得五光十色。首场演出就轰动了整个东台城乡,一传十、十传百,方圆百里,人人争相观看,莫不以先睹为快,该剧在东台城先后上演了20多场,久演不衰,场场爆满,把新光大戏院挤得水泄不通。舞台上塑造的李闯王、李岩、刘宗敏、崇祯皇帝、长平公主、陈圆圆等艺术形象,观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前线剧团还演出了由王啸平编导的《第二代》等节(剧)目。

前哨剧团抗战胜利前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兼苏中军区一分区文工团。前哨剧团70多人在东台献演的节(剧)目有大型话剧《自由魂》,该剧反映了我党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斗争,剧情跌宕,高潮迭起,刻画了在尖锐曲折的敌我斗争中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崇高形象,使观众深受感染,无不为之动容。《自由魂》对教育党员保持气节,胜利后不忘过去的艰苦斗争,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前哨剧团还演出了《模范班长唐炳文》,该节目由于反映部队真人真事和唐炳文模范事迹,加之运用方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苏北小调、快板等表演形式,观众看了特别亲切,反响也很热烈。

苏中军区政治部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从前线剧团、前哨剧团、前锋剧团以及其他参演的部队文工团中选调了一百多人,集中排演了大型音乐会《黄河大合唱》,合唱由作曲家沈亚威担任指挥,前线剧团团长邵钟担任“黄河颂”男高音独唱,前哨剧团的“金嗓子”谷音担任“黄河怨”女高音独唱,前哨剧团团长姜旭担任朗诵,在东台新光大戏院演出时,台上台下,情绪炽烈,向所有观看部队奉献了新的精神食粮,敲响了战斗的警钟。现已90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曾在东台新光大戏院参加演出《黄河大合唱》的上海社科院离休干部厉敏之老人,今年4月中旬随上海社科院老干部赴东参观黄逸峰纪念馆的时候,厉老向笔者提出要去当年演出的旧址看一看。1942年这位从上海投身新四军,1945年参加战地文艺会演的老同志,69年后又来到当年的演出地(现东台颐年园)虽然旧貌换新颜,厉敏之老人还是倍感亲切,情趣盎然,一下子仿佛年轻了许多,十分动情地回忆起当年的演出盛况包括许多细节。1945年时她只有21岁,已经是党员,还是前哨剧团党支书,这辈子虽然经历了许多事情,但参演《黄河大合唱》一直铭刻在心,至今难忘。

参加会演的前锋剧团和其他分区文工团还演出了大型话剧《盐城之战》,多幕话剧《中国人》和几场独幕剧。苏中由于多年来一直处于敌后斗争的环境,各部队文工团从未组织过大规模的集中活动,这次在东台的演出活动,是一次空前的盛举,不仅使观众大饱眼福,也对各个部队文工团的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据史料记载,观看演出的部队干部、战士以及东台县各机关干部和各界群众总计在25000人以上。部队和地方的领导同志粟裕、叶飞、陈丕显、管文蔚、刘先胜、钟期光、张藩、姬鹏飞、夏征农、季方、刘季平、梅嘉生、黄逸峰、陈玉生、王必成、江渭清、何克希、谭启龙、陶勇、廖政国、韦一平、张震东、卢胜、符确坚、俞铭璜、陈杨、梁灵光、胡辛人、董希白等分别与战士们一起观看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