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念想,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端午-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东台 > 正文

念想,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端午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52368     日期:2016-06-09 11:13:38
◎崔冰清  顾亚娟 文/摄春天的气息已一扫而空,夏天的味道渐渐来临,端午节悄然而至。“端午”二字,“端”是开端、开始,“午”就是炎热的夏天,午时是11:00-13:00之间,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端午则是一年之中最炎热时候的开端,也就是盛夏的开端。这个源起2000多年的古老节日,延续至今。“粽子香,

◎崔冰清  顾亚娟 文/摄

春天的气息已一扫而空,夏天的味道渐渐来临,端午节悄然而至。

“端午”二字,“端”是开端、开始,“午”就是炎热的夏天,午时是11:00-13:00之间,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端午则是一年之中最炎热时候的开端,也就是盛夏的开端。这个源起2000多年的古老节日,延续至今。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一首童谣唱的便是人们所熟知的端午节。

也许,有人感慨,节日的氛围愈来愈淡了,传统的习俗日渐消失了,但走进寻常老百姓家中,我们便可以发现,他们在坚守着那份仪式感,且赋予节日新的内涵和意义。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吃咸蛋,包粽子,或是一家人出游,无论哪种形式,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的企盼依然没有改变。

传统习俗绵延数代,一种念想,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来

6月6日清晨,菜市场里人来车往,几个卖芦苇叶的地摊围满了人。

茶城花园的王华云奶奶特地带着孙女悠悠赶了个大早。每天早晨,悠悠是要陪爸爸去公园跑步的,但听说奶奶要买芦苇叶裹粽子,7岁小孩心里按捺不住地好奇,过节一般,赶了个早市。在奶奶的帮助下,她精心挑选了一把把芦苇叶,再买了些糯米、红枣、花生、猪肉。等这些都买齐全了,悠悠嘴里直嚷嚷,“我要吃肉粽子。”“早呢,肉要腌,红枣和芦叶都要泡水。包好了,还要用煤炉煮四五个小时,你下午放学回家就有得吃啦。”带着些许失落,悠悠上幼儿园去了。

在王奶奶家,她是家里最年长的一个。每年端午前,她总是忙得不亦乐乎。家里该准备哪些食物,做哪些仪式,都由王奶奶一手操办。“孩子们嫌麻烦,也不懂这些繁琐的礼节,他们有时候说得更干脆,让我不要操劳,说这些老习俗都过时啦!很多东西直接上超市买就行了,现在超市啥都有得卖!”王奶奶一脸倔强,超市卖的哪有自己做的实惠好吃!说着,她便开始准备包粽子了。王奶奶先将芦苇叶放锅里煮软,增加弹性消菌杀毒。然后取2-3片,窝成漏斗状,把准备好的糯米以及肉、花生、红枣等放进去,右手中指、无名指分开将其夹住,大拇指从后往前推压,使其紧、平。左手拇指、食指顺势将漏斗口朝里推成等边三角形,再将大拇指推过来的叶面盖在三角形上,并以左手拇指、食指顺势将漏斗口集合处捏紧,再将余下的尾巴顺拐角贴折,再取线捆扎,松紧要适度。最后放进锅里煮熟。

细心的王奶奶,特地留了一些芦苇叶、红枣、糯米,这些是按照孙女的要求,留给她“玩”的。平时节约粮食的她,这次竟显得十分大气。“学着包粽子,是一门传统,一个学问。当年我生了个儿子,男孩子不学无所谓,但女孩子是一定要学会的。”传统中还带着一些陈旧观念的王奶奶,以她的方式,延续着家乡风俗,继承着文化传统。

热气腾腾的粽子出锅了,小孙女狼吞虎咽地吃着,一脸幸福。当看到奶奶精心准备的“学习工具”时,她便三两口吞下粽子,洗个手赶紧有模有样地学习起来。初夏时节,围着餐桌,一家人包着粽子,爷爷讲着自己小时候过端午的故事,父亲一边笨拙地包粽子,一边给女儿说着屈原,说着赛龙舟……

端午的味道,不仅有那透着绿滴滴的芦苇叶散出的浓浓粽香,也有门框前菖蒲艾草传来的田野清香。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五月初一这天,城东新区的王贵祥一大早便出门了,他提着大袋子,拿着镰刀,匆匆赶往自家地里割艾草和菖蒲。青绿色的菖蒲一米来长,还沾着露水,王爹在顶端安上个把,系上红绳,再插上三两株采来的艾草,就成了一把“宝剑”。返至家中,他便将这“宝剑”悬到门前屋后的门框两边和窗台上。王爹告诉记者,按照上辈人传下来的说法,这菖蒲和艾草就像看门的将军,可辟邪驱鬼,有了他们可以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

除了系菖蒲,还有给孩子们洗艾叶水澡的习俗。端午节早上,陈桂英家里都会把事先准备好的艾叶放在大锅里熬上一大盆艾叶水。只瞧见,青黄温热的水面上漂浮着片片艾叶,缕缕清香溢满整间屋子。“待会要给小孙子洗艾叶水澡,辟邪、驱毒。”陈桂英说,仲夏时节,洗过艾叶水澡的孩子不容易生病,而且身上散发的气味可以让蛇虫远离,不长痱子。

玉带街,有一处摊位,卖着布鞋,这几天摊主突然忙了起来。不少家长来给自己的宝宝订老虎鞋。这是台城的一个老习惯,小孩子穿了老虎鞋可以辟邪。摊主在这里经营10多年了,每年端午节前,来买布鞋的人很多。给孩子预订老虎鞋,自己和家人也捎带上几双布鞋。摊主说,一方面这是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布鞋穿着舒适,特别是夏天,吸汗而且不容易有脚气。“我现在担心的是,这门手艺还有没有人学,会不会失传。”摊主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自言自语道。

端午节前夕,去菜市场逛逛,总有些不一样的收获。年逾七旬的王奶奶,是鼓楼菜市场里的老摊主了,家里有几亩地,她按时节长蔬菜到市场出售。端午前夕,她卖的一样东西,别家鲜有——草绳。这种包粽子的草绳,学名蔺草,俗称石草、席草,草茎圆滑细长,粗细均匀,壁薄芯疏,软硬适度富有弹性,色泽鲜艳,清香浓郁,是极佳的天然绿色植物纤维。

她说,她家用草绳扎粽子这个习惯一直延续着。每年端午左邻右舍都来她家要草绳,后来,她开始卖菜,每年端午就多晒点草绳,留着卖,没想到生意还挺好,大家都觉得绿色健康,和芦叶颜色一致,包出来的粽子美观大方。

在传统中发展,策划不同的

方案,过一个别样的端午

家里的老年人保留着传统习俗,以一颗敬畏之心完成了一场仪式,他们体味着传统文化当中“礼”的意蕴。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把这样的假日当成一个久违的假期,他们策划着不同的方案,或外出旅游,或回乡探亲,或寻觅节日美食。

粽子是一定要吃的。但不爱吃黏,怎么办?

“微信里有元祖雪冰粽活动了,八折,赶紧去买吧。”端午节前夕,还在为买粽子发愁的90后女生严榕看到这条微信的时候,愁容顿消。她立马网上下单订了几盒雪冰粽。用她的话来说,既能感受传统文化,又能品味时尚美味。

跟随着严榕,我们也去尝鲜了一下“时尚”的粽子——雪冰粽。看上去,它们有着粽子的三角外观,但口感却更像甜品。表面是晶莹剔透的冰皮,裹着草莓、酸奶、芒果、椰子等多种口味的冰淇淋。此外,一些店主还推出榴莲粽等水果粽,将各色水果与糯米融合,真是妙趣横生。

在店内,他们还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大礼包,其中糕粽礼包因谐音“高中”而广受家长喜爱。“眼下就是高考,不少家长来买糕粽礼包,图个好兆头。我们还特别赠送了包装袋,分男士和女士两款,既美观时尚,又可冷藏保鲜。”店长说,“以前消费者吃粽子没那么多讲究,好吃就行。如今,人们对粽子这种传统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也要不断创新品种、提升口感,才能提升吸引力,让传统糕点陡增卖点。”

超市里,充盈着浓郁的粽味。最醒目的位置,大黄米的、小黄米的、红豆的、蜜枣的、红枣的、薏仁的、莲子的、糯米的……应有尽有。熟食区内,更是人头攒动,一位女店员,熟练地包着粽子,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一些好奇的家庭主妇忙借机请教如何包粽子。而一些“懒”人,则一边试吃着刚出锅的粽子,一边从冷藏区买些成品回家。

让很多人兴奋的是,端午节有三天的假期。“我要回家看父母”。在台城工作,而家在大丰的石磊抛出这么一句。因为在放假前的一周,他的妈妈已经打了很多次电话,让他回家拿粽子。石磊心知肚明,回来拿粽子的另一层含义是:妈妈想他了。

旅行社内,吴彤一家正在挑选旅游线路。工作人员详细介绍,端午时节去杭州,既可以在“人间天堂”西湖畔品醇香浓郁的龙井、赏西湖的“三面云山、一水抱城”,也可以去西溪泛舟河上,和四邻八乡的人们一道参加一年一度颇有历史传统的端午节龙舟盛会。或者不走寻常路,去游人稀少、景色优美的地方徒步,比如九溪十八涧、梅家坞、风簧岭、九里云松等等。端午节过后,杭州就会迎来梅雨季和高温天气了。吴彤选择了去杭州,但他的爱人更想去凤凰古城。凤凰古城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古城因此而得名。她很想去看看,而且那里是小说《边城》的原型,她很想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小城”里的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这座古老的边城,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究竟是怎样的美呢?而且她的理由似乎更充分,端午节去凤凰,除了赛龙舟,还有捉鸭子比赛。此时的沱江,更是热闹非凡。旅行社还推出了大连、黄山等一系列的旅游方案,看得他们是眼花缭乱。

端午节里,宅在家里,哪里也不去,就闻着粽香,看着书,或者电视,享受难得的清静时光。身体和心灵,必须一个在路上。那就让心灵在路上。采访中,也有不少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端午节里话端午

端午节临近,很多人都在想,除了吃粽子以外,自己对端午的传统习俗究竟还了解多少?在端午节期间除了吃喝、游玩,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每逢此时,各地都有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喝雄黄酒等传统习俗,人们采取多种形式尽力渲染节日的喜庆氛围,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加厚重,更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端午节原有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除了一些专业人士和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外,对端午节的习俗及其内涵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的人似乎并不多见。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传统节日缺乏足够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还缺少创新精神,措施乏力。

作家冯骥才曾说过,有些传统习俗现在看来已过时,但如果不曾知道这些习俗,不妨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模仿古人,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和情感。

那么,如何将这一传承了2000多年的古老节日过出新意、烙上时代印记?是要在继承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为端午节注入一些新元素、新内涵。

临近端午,人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着,南北端午节风俗的差异,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诗歌等等。在这个时节里,人们重读《离骚》,重温经典。或是走出家门,去各地看看不一样的端午节,或是用手中的相机、手机记录下来,用微信、微博等方式,发送给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们。在这个节日里,大家都在关注着,分享着同一个端午。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正在利用新技术,把传统活动和互联网相结合,将“传统的节日”“中国的情怀”和“人生的意趣”相融合,形成既连接传统又符合当下时尚的新节俗,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式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感受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为什么要过端午?“端午,给了我们一个回家的理由”“端午节里,在全国的各个地方都吃同一种食物,做着同一件事情”“端午,只有一个回忆,唯一的纪念”……是的,节日是最好的标识,它是中华民族的胎记,它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记忆,每一个节日,每一次欢呼,每一种情绪,都在提醒人们: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的习俗,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

这,就是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