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菊约黄尖-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印象 > 正文

菊约黄尖

来源:未知     点击数:4391     日期:2016-11-01 09:55:30
秋菊绕舍,是一个理想。大概,很多人心中都牵挂着一个田园,不必追慕那些名贵的品种,就是三两棵,或是一二丛野菊,也就醉了整个秋天。在不知不觉中,秋,忽然地,就占尽天地,小池塘边,不知怎么冒出几丛菊花来,黄的黄得耀眼,红的红得发紫,毗邻一池秋水,一枝野菊出池来,每次经过,我总要停下脚



秋菊绕舍,是一个理想。大概,很多人心中都牵挂着一个田园,不必追慕那些名贵的品种,就是三两棵,或是一二丛野菊,也就醉了整个秋天。

在不知不觉中,秋,忽然地,就占尽天地,小池塘边,不知怎么冒出几丛菊花来,黄的黄得耀眼,红的红得发紫,毗邻一池秋水,一枝野菊出池来,每次经过,我总要停下脚步,对着它们发呆。

在秋天,发呆,是一件乐事。安静地发呆,云听从风的指挥,也听从我的指挥,竹叶沙沙,是风的呢喃,秋站在一片发黄的竹叶上,也在发呆。有时候,我一个人跑到桑园里的小路上,踩着泥土上翡翠绿的青苔,印下我中年的脚印。

在我童年的时候,记得在厨屋烟囱下,种了一些菊,春去秋来,蓬勃地绿了一大片,开了满眼的花,灿烂的黄,那么高,那么肥,后来,它们干脆撒开野来占据地盘,终于在它们最辉煌的时候,也是它们厄运的到来之时,父亲说这些菊花有什么用啊,把门槛都淹没了,于是他老人家挥舞着铁锹,三下五除二,菊花残,满地伤啊!

想念菊,想念黄尖菊的彩色花田,想念栖凤湖沿岸,丛生的野菊、芦花和稻草人。

说走就走,向着菊花,向着黄尖牡丹园,向东!

黄尖,一个黄海湿地上的棋子,在盐城的东边,一个叫盐东镇的再向东,让我想到这个尖字,真是像一条长舌一样,伸向湿地深处,又像一双渴望海的眼睛,定格成一个眺望的雕塑。在园内一座塑金凤凰底座上刻着——《山海经》记载:凤凰从黄海之滨掠过,看到滩涂上有一金灿灿的高墩露出水面,知是富庶藏宝之所,便取名黄尖。即便再贫瘠的土地,有了花一样的情怀,如种子一样,发芽,生长,便笼罩起诗意和浪漫。黄尖,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栖凤湖,其形也如凤凰,各式菊花依湖而布,湖边的绿地时而耸起,时而凹下,时而曲,时而直,不经修饰的芦苇,保持了湿地的原生态,一下子让我走进蒹葭苍苍的诗行里,古韵扑鼻。湖心有两条木船,船上有渔翁,手里握着竹篙,水里有鸬鹚,在他的吆喝下,那些鸬鹚,扎下,浮起,水花逐浪,碧波涌起,挤碎了秋云,搅乱了风的阵脚,岸边的菊花,倒影在水里,在绿波里,如同皮影戏一样,不知此刻上演的又是哪一出。

淡妆有淡妆的秀,浓抹有浓抹的味,花田几亩,成了菊的大舞台。旋转的风车,似乎是看护者,我不知道哪一阵风里飘着风车和菊的故事?哪一阵风里,又带走了往日的烦忧?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夕阳下的菊田,是否也有一个陶翁,为花而醉?我们一行,在花田里拍照,大的拍了,小的拍,花是锦缎,花也是心底的色彩!谁的心灵,只有黑白,而不需要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呢?

在菊园品菊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园林设计者独具匠心,在菊丛中,制作了不少木牌,像一个个小贴士似的,把一首首菊诗送到游览者的眼前。比如,刘克庄的《菊》: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秋风。不须牵引渊明比,随分篱边要几丛。而北宋梅尧臣可谓是菊花精神的代言人,其《残菊》“零落黄金蕊,虽苦不改香。深丛隐孤秀,犹得丰清殇”,我想菊花如果可以感知,一定会为之感动。如果说,他人皆是以菊写人,而他则是以人写菊,菊正如他一样,可以殚精竭虑,哪怕是献出最后一滴血。其参与修撰《新唐书》,书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奏呈宋仁宗,就因病逝去,享年仅五十九岁。在菊丛中,安布菊诗,是有心人送给有心人的礼物,菊与诗,景与情,入景,入境,入心,才是游赏者最大的得益。

凤凰栖息地,湿地新篇章——菊约黄尖,既然,秋菊绕舍,是一个理想,那么,我们就有理由为了理想而奔跑,让秋天更美,让家乡更美!

让秋菊,在心灵上疯长,花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你不来,我不走,许大地一个誓言。(河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