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一首词,一座城-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印象 > 正文

一首词,一座城

来源:未知     点击数:2520     日期:2017-06-05 10:31:56
陈美林一曲新词,夕阳西下,小园香径,一只归燕,穿过无奈光阴。这是晏殊的至深感怀,也是东台这座城市的文化情怀。在近日“至我亲爱的家乡——最美江苏诗词大会”大型全媒体评选活动,北宋词人晏殊所作的《浣溪沙·春恨》代表盐城当选江苏“最美诗词”。一首词,一座城,在那长长的文化脉


一曲新词,夕阳西下,小园香径,一只归燕,穿过无奈光阴。

这是晏殊的至深感怀,也是东台这座城市的文化情怀。

在近日“至我亲爱的家乡——最美江苏诗词大会”大型全媒体评选活动,北宋词人晏殊所作的《浣溪沙·春恨》代表盐城当选江苏“最美诗词”。

一首词,一座城,在那长长的文化脉息里,人与文、文与魂,交织不休,我们这个海滨小城从来就是那样的气质独显。

《浣溪沙》不仅契合了东台地方气质,更传承着千年历史文脉,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实至名归。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啊!北宋年间,黄海之滨,一个叫做晏殊的词人,刚刚填上一曲新词,他倒上一杯美酒,独自在铺满馨香的小路上徘徊。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夕阳正在西下,不知何时才能回转?多么无可奈何的事儿呀,你看花儿又凋落了,幸好那一只只再次飞回的春燕还是那样似曾相识。

这是怎样的春恨呀!千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可以触摸到诗人那淡淡的感伤,仿佛温润的珠玉,感伤中又有慰藉。

就是这样一首词,它打动了诗词大会的评委。在江苏省诗词协会理事何玲龙的眼里,这首词包含着丰富的东台地方文化元素,三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文化、盐文化、牡丹文化在作者和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是的呢,它不仅契合了东台的地方气质,更传承着千年的历史文脉,代表盐城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实至名归。

何玲龙说,该词抒发了作者对自然轮回规律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面对落花、旧亭台和夕阳,作者作出新词、品尝春酒,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享受晚春的风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乎是对春归的无奈,但“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却从落花中看到了新的生命元素,体现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这是晏殊在词中告诉我们的,亦是我们的先人一直以来的生存态度。在我市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样的无可奈何数不胜数,然而,我们的先辈们坚信,终有一天春燕归来,所以他们更加自信,更加执着,更加努力地守望。

最美诗词,美在韵致词意,更美在一段文魂。作为东台先贤代表之一,晏殊不仅向当朝皇帝报灾情救百姓,两次开仓赈灾,更用书院带来了民风教化,东台之学以书院显,而书院文化正是始于晏殊。在东台任盐官期间,他将土地庙改成书院,读书讲学于兹,从此大海一隅便有了琅琅书声,成百上千的东台盐民后生在书院得以开化、增识、明志。正是他点燃了东台的教育之火,史谓“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这样的文魂,并没有随着晏殊的离任而黯淡。在晏殊之后,吕夷简来了,他扩大了仓储,加大了盐民的输盐量和盐仓的输出量,国家的税收和老百姓的收入,都有了增加,百姓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文化的学习。再后来,范仲淹来了,初到西溪,面对海潮冲刷后的凄惨局面,他展示出“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爱民情怀与担当精神。二十多年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情怀,就源于西溪治盐治海实践中产生的先忧后乐的光辉因子,开了东台盐官文化的先河,并由此升华为泽被后世的“三相文化”,也使盐阜百姓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宦海沉浮,却不忘施仁政,宣教化,这是三相文化里的最美因子,开启民智,办学兴读,正是因为他们,东台自此文风斐然,进入繁华典盛时期,明清时西溪盐仓监管淮南中十场,为两淮重点产盐区,虽后世盐业式微,仍以耕读传世。


厚实的文化土壤,才能开出“最美诗词”,翻开东台的文化史,文化美的因子无处不在。

一个地方的文化魂魄,便是一个地方精气神最好的展现,《浣溪沙·春恨》获评最美诗词,作为东台人,我们欣喜自豪。

用时间和空间的眼光和意识考察东台的文化精神,我们看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我市别具一格的地方文化特色。上古时期,淮夷部族(古族名)人率先来到这片海赐之地,将古淮夷文化扎根于此。西汉初年,这里迎来了江南瓯越人,这些移民与先居者互为融洽,同劳作,共生息,一日日,江南文化渗透到了当地文化的骨髓。东汉时期,广陵人口内移北迁,东吴时期他们又带着新的文化因子回归。东晋时期,淮北人带着淮北文化来了。元末明初避乱而来的苏杭地区居民来到东台安家落户,吴文化自此开花。明清两代,东台境内盐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盐粮之利促进了贸易市场的繁荣,各地商人接踵而至,多种文化再次交融。此外,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江南士族迁移东台,民国时期海门人入迁,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大批的无锡、苏州知青下放东台,都对东台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中,古老而常新的盐文化,和多种外来文化的碰撞、融合,形成了东台文化特质。

市文化学者朱兆龙说,东台的文化是以2000多年盐文化为主根发展起来的,兼有盐文化、乡贤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文化特征。其文化组成主要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为代表的本土文化、安徽学者和盐商弟子来东交流带来的徽商文化、避战乱而来的镇江读书人带来的京江文化、因洪武赶散而融入的吴文化以及新四军文工团演绎的革命文化为五大主要内容。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是东台引以为豪的一个名字。从安丰走出来的他,靠自学起步,“狂”字当头,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上开门立派,闯出了一片天地。他的学生是农民、樵夫、陶工、灶丁等劳动人民的子弟,他主张“百姓日用即道”,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真理。就是这样一位布衣文人,明史为其列传,《辞源》《辞海》为其专设词条,现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将他的学说列为专节加以介绍,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则将其赞誉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

盐文化的代表人除了三相之外,还有一个杰出的诗人,他便是布衣诗人吴嘉纪,“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一首《绝句》,字字血泪,直白的语言,写实的手法,凸显煮盐劳动的特殊艰辛。这位从劳苦大众中走出来的诗人,终日把卷苦吟,用一支笔,一首首“盐场今乐府”,为古典文学画廊增添了盐民这一新形象,他也成为盐城地域文化的杰出歌吟者。

乡贤文化中,戈宝权是其中杰出代表,作为我国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他以一本本译作,将外国文学的精髓引向中国,他以“外交官”、学者的身份,曾多次参加国际性会议和应邀访问与讲学,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讲坛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操着东台方言的声音。

一个个文化名人,是东台厚实文化土壤中,开出的璀璨花朵。 一朵花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看到,载入东台文化史册的名字还有很多很多:以一部《中国报学史》拓荒中国新闻史学,弥留之际喊出“我是中国人”的中国近代新闻学巨擘戈公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谱写者,战争年代以歌声鼓舞人心,和平年代以歌声服务社会的周巍峙;为文化塑像,为时代塑像,塑出一个又一个至真至美的艺术之魂的雕塑家吴为山。还有胸怀大禹之风的水利学家冯道立,风流独步的书法家高二适,一代高僧真禅……千年的文化积淀,历史的文化熏陶,薪火传递的是执着,一脉相承的是精神,蔚为壮观的是东台灿烂的文化史。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的城市正散发出持久的魅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一个人如是,对一座城市亦如此。我们欣喜地看到,千年历史文脉的滋养,让我们这座城市更深刻、更沉稳,而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正成为东台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市文博馆,东台璀璨的文化通过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情景再现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着。而在展馆一楼,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少儿二胡艺术之乡、中国发绣艺术之乡,则作为东台现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呈现出来。

用一个词形容当今东台的文化,莫过于“百花齐放”:

文学创作硕果累累。小说创作上,以朱晓翔为代表的小说家,笔耕不辍,多部作品在全国性报刊连载;散文创作上,以“暖心作家”丁立梅为代表的女作家群体,成为我市独特的文学风景线;诗歌创作上,孙蕙等诗人吟咏不断,在诗刊上发表作品无数;在杂文创作上,每年有1000多篇杂文作品发表;在剧本创作上,卢冬红等剧作家的剧本,一次次被搬上银屏、舞台;书画创作上,一位位老中青书画家墨海翱翔,潜心育人……

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在我市,几乎周周都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逢到元旦、春节、国庆等节日或重要时点,各地群众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无论春夏秋冬,在各个幸福小广场上、公园里,成群结队的中老年人扭着腰身,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越来越多的百姓走进大剧院,欣赏综艺、歌舞、戏曲等表演艺术;农闲时段农民们不是唠嗑打牌,而是走进农家书屋学习科普知识、寻找致富信息、收集农产品行情……

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博馆建起来了,内容求真、艺术求美、手段求新,展馆调动文、图、文物、声、光、电控各种手段,全方位、多维度、超广角展示了东台的历史文化;新图书馆正在建设,不久之后,一座集婴幼儿的启蒙阅读地、学生的第二教室、城市的会客厅、大众的书房、文化科学知识传播宣传地、文化创意培养激发场所为一体的市图书馆新馆,将走进人们的生活;文化艺术中心落成了,中国二胡名家演奏会、小红花艺术团庆六一汇报演出、宋飞师生音乐会等倾情上演。

此外,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保护了一批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董永七仙女传说、溱湖剪纸、瑶台音乐、发绣等一个个非遗项目活色生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和生命力;修旧如旧,一座座文物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周巍峙王昆艺术馆、戈公振故居、冯道立故居等展馆免费开放,以其特有温度,让传统文化精髓烙入城市灵魂;考古工作亦取得重大突破,出土大量瓷器、骨器、玉器、陶缸、罐、壶等文物,为研究我市里下河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史、盐运史,以及泰东河的形成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惠民。不难发现,这些年来,文化正悄然改变着东台。在“文化强市”战略主题的引领下,我市文化惠民的血液正在加速流动,带着知识文化的营养从城市流向乡村,流向每一个需要的人,他们在这里获取知识的火种,点亮人生的梦想。

在东台,我们看到,文化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我市的城市气质,更成为真正的软实力,推动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生发出了“1+1>2”的魅力。旅游业、发绣产业、影视等一系列重点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但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效应正在放大,古镇、古寺、古塔、生态园、高效农业、农家乐等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积淀的景观,吸引着一位位观光游客走进东台、流连忘返;但见,新闻传媒、广告印刷业等经营收入大幅提升,出版版权业、文化创意业、影视文化业迈出发展步伐……

文化是城市最好的“名片”,一年又一年,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我们看到,东台传承千年的那些文化瑰宝正在焕发生机,塑造着我们城市的灵魂,城市因此更具有竞争力,也更有深度和气度。(陈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