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回 家 -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东台 > 正文

回 家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35865     日期:2017-07-24 10:06:31
回    家——一张鲍氏古床的百年风雨 庭院深深的鲍氏大楼。 鲍氏大楼二进的东厢房,一张古床静静地陪伴着百年老宅。一块青砖,一片黛瓦,这是鲍氏大楼的风骨,百年犹存。古床也遗存了这样的风骨,它的魂在斑驳的木纹里,在镂空的雕花上,一眼就沧桑了起来。一个细雨淅沥的下午,记者见到了

回    家

——一张鲍氏古床的百年风雨

庭院深深的鲍氏大楼。

鲍氏大楼二进的东厢房,一张古床静静地陪伴着百年老宅。

一块青砖,一片黛瓦,这是鲍氏大楼的风骨,百年犹存。古床也遗存了这样的风骨,它的魂在斑驳的木纹里,在镂空的雕花上,一眼就沧桑了起来。

一个细雨淅沥的下午,记者见到了今日古床的主人——鲍瑞璋。临窗而坐,这位昔日的鲍家女儿,娓娓讲述了这张古床的前世今生。

150年前,鲍氏大楼红绸高挂,年轻的曾祖鲍锡璋迎来了人生的大喜之日。自己是秀才,妻子陈氏亦为翰林之女,这一日,执手相望,许下偕老的诺言。一张红榉木的婚床成了他们百年姻缘的见证。

就是在这张床上,祖父鲍蕴皋出生了。解放前夕,安丰有“三老”名人,鲍蕴皋便是其中一老。这位家族里的又一位秀才,是鲍瑞璋一生钦佩的人。晚清风云,科举废了,祖父挥挥袖子,舍下了这功名,成了南京两江师范学堂的学生。国学英文皆优的祖父,毕业后在苏州、泰州、扬州等地执教国学,后因战乱,回到了古镇,并在此终老。和祖父结为伉俪的,是同样优秀的祖母,安丰街上的“女先生”,多年在家乡从事幼儿启蒙教育。

厮守老宅的鲍氏古床。

鲍瑞璋的童年时光,便是和祖父祖母在一起的。祖父祖母无后,作为堂侄的鲍瑞璋的父亲鲍蔼慈被过继过来。于是,鲍瑞璋成了祖父母的长孙女,和他们一起生活,并继承了榉木床。那些静静的夜晚,她躺在榉木床上,盯着床上的雕花,入了痴。那床上头的龙凤雕刻多么传神,那围栏上穿孔的如意图又是多么精巧,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痴迷于造床师傅的一片匠心,更痴迷于这床上亲人的味道。

她依稀记得,祖父祖母手不释卷,每次入睡前,她都会坐在他们中间,听他们讲鲍家的过去,讲《诗经》,讲唐诗。她还记得,在她昏昏欲睡时,祖父祖母依旧在灯下捧着书,醉心其中。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在小小的鲍瑞璋心中生动得开出花来。

鲍瑞璋在鲍氏大楼生活的日子里,榉木床一直在二进的东厢房。她知道这是曾祖父的床,是祖父的床,然而,她不知道的是粟裕大将还曾睡过这张床。故事是小姑母鲍叔慈告诉她的。动乱年代,在南京上学的小姑母跟随命运去了台湾,一别多年难见家人。1993年,鲍瑞璋得以前往台湾,见到了阔别数十年的姑母。谈话间隙,姑母谈到了榉木床,她告诉鲍瑞璋,抗战期间,粟裕带着部队来到安丰,当时就借住在他们家,二进东厢房便是粟裕夫妇住的。那年小姑母才15岁,她对鲍瑞璋讲,她依然记得粟裕将军的模样,气度非凡,和蔼可亲,她说她特别羡慕粟裕夫妇。

几度风雨,几度沉浮,鲍家的后人们大多移枝海外,而鲍瑞璋一直守着老宅,和老宅耳鬓厮磨。在那个战火纷争的岁月里,鲍瑞璋虽不曾亲眼见过粟裕大将的风采,却也曾和共产党的部队有过近距离的接触。那是在解放前夕,共产党的部队和国民党的自卫队在安丰一带拉锯战,共产党的税务部门便借住在鲍氏大楼的大厅和二进房间。有时国民党找上门来,共产党的税务人员来不及撤离,鲍瑞璋的祖父母便将他们藏在方厅。这些人中,鲍瑞璋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刘主任”,她记得,很多次“刘主任”从小街上将她抱回家,她还记得,“刘主任”总是对她和她的家人们亲切地微笑。只是那时太小,她并记不得他的名字。多年之后,这位“刘主任”曾回到安丰找过鲍家人,寻人未果便乘车而回,下班回家的鲍瑞璋听闻有位“刘主任”找她,立马追到了车站,终于见了他最后一面,也就是那天,她才知道“刘主任”确实是一名共产党干部,多年来执政一方。

许是祖父母的熏陶,许是对古宅的痴恋,鲍瑞璋毕业后,选择了和祖父一样的人生之路,回到古镇,执教一方。在安丰小学的几十年里,鲍瑞璋春蚕吐丝般,守护着她的孩子们,一日日,用爱和知识助其成长,直至破茧成蝶。市政协委员,盐城市人民代表,鲍瑞璋给人们展示的,是她的付出和努力,更是鲍氏后人的风采。

在安丰的日子里,由于种种原因,鲍瑞璋被迫离开鲍氏大楼,搬家时,能舍的则舍,然而她怎么也舍不下榉木床,这上面有亲人的味道,有他们鲍家的味道,她舍不下。于是,爱人杜瑞龙找来四名壮汉,将这个上百斤重的榉木床搬到了他们的新家。往后的几十年里,鲍瑞璋又搬了四五次家,然而每一次,榉木床都如同家庭成员一样,她到哪,床到哪。直到22年前,鲍瑞璋一家离开古镇安丰迁居苏州。

榉木床再次回到鲍氏大楼,已经是2012年的事儿了,当人们从安丰北玉街鲍瑞璋的老宅搬出它时,惊讶地发现,虽然经历了一百多年时光的打磨,古床依然完好,雕花清晰可见,棕绷紧密一如从前,更让人惊叹的是,古床为榫卯结构,没有一根钉子,却依然坚固牢实。


鲍氏大楼内厅一瞥。

榉木床回家,是鲍瑞璋作出的决定。在外的20多年,多次有人找上门来,欲意高价收购古床,鲍瑞璋坚决不同意。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家族的记忆,是一段珍贵的历史。鲍瑞璋坚定地告诉自己,鲍家的财产不能遗失到外面。于是,她选择了捐献,国家培养了她,她就当作是一次感恩吧。更何况,捐给国家,她还能看到,鲍家的后人们还能看到,更多普通人也可以看到。

于是,当年从鲍氏大楼抬出的榉木床,又被抬了回去。像是久别的孩子,它终于回家了。一百多年,老宅的风风雨雨,它见过;主人的人生迁徙,它追随。而今,它又回来了,回到了它熟悉的家。

彼时的鲍氏大楼,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那高耸的马头墙依然是当年的模样,那精美的雕花回廊,依旧姿色不改,一砖、一木、一瓦,无声吐纳着光阴里的故事,斗转星移,岁月赐予这座百年老宅的,是一份沉稳和笃定。回到二进东厢房的榉木床,从此,便开始了和老宅的重生之旅。

在每一个日光安好的上午或下午,榉木床和鲍氏大楼一道,迎接着频频而至的到访者。当哒哒的脚步声,在此驻足,榉木床默不作声,却胜过千言。所有的陈年往事,所有的文化情结,都深深渗透在老旧纹理中,在一次次和访客的轻轻对视中,无声表白着。

一年又一年,厮守老宅,如今的榉木床正以传承的姿势静谧成光阴里的一道风景,读不尽、阅不完……

链接

鲍氏大楼

鲍氏大楼为徽商鲍致远道光初年建造。鲍致远,安徽歙县棠樾村人。曾祖父鲍士臣为两淮著名盐商。祖父鲍逢仁为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鲍致远嘉庆年间来到安丰经营盐业,开设钱庄。他诚信经营,乐善好施,独资建造三官殿作徽商会馆,建育婴堂,捐助消防水龙,灾年赈灾济民。

鲍致远于道光年间建造鲍氏大楼,其规模达3800多平方米。

鲍氏大楼正面仪门高耸,瓦脊门楼,拱形大门,多重出檐,图文瓦当,显大家望族之气派。进门砖铺阔路,直达后院住宅区。路东是耳房、伙房等服务用房,路西是四合关廂的两院三进楼。石槛、石鼓、石阶相映,洁白典雅;石雕、砖雕、木雕相间,古色古香。天井白石铺地,明间罗砖铺空,栋梁圆木硕大,四墙山板接顶。前厅四屋关廂,呈四水归堂之象,后厅楼后套楼,乃藏金纳银之仓。楼身前后相错,飞檐翘脊叠见,小瓦大顶弧长,呈徽商淮贾之气象。1995年列为江苏省文保单位,成为安丰古镇不可复制的独特地标。

注:鲍锡璋为鲍致远嫡孙。(何涛 陈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