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交友的境界 -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印象 > 正文

交友的境界

来源:未知     点击数:3459     日期:2017-09-04 11:20:15
人到中年,更觉一个“友”字可贵。俗世凡尘,人与人之间总有无数交集。任时光匆匆,白驹过隙,阅尽千帆,往事如烟。每一个人生阶段,那或远或近或离或散的倒影如天际浮云在心湖倏忽飘逝,但或多或少会有那么几个人在生命中停驻,也许一同悲欣,也许默默陪伴。一中国传统伦理观念视朋友如夫妻,

人到中年,更觉一个“友”字可贵。

俗世凡尘,人与人之间总有无数交集。任时光匆匆,白驹过隙,阅尽千帆,往事如烟。每一个人生阶段,那或远或近或离或散的倒影如天际浮云在心湖倏忽飘逝,但或多或少会有那么几个人在生命中停驻,也许一同悲欣,也许默默陪伴。

中国传统伦理观念视朋友如夫妻,强调“从一而终”“日久见人心”,其实大可不必。

这让我想起了师范时的第一个朋友凤。

因为同在一个宿舍,同在一个饭桌,恰巧吃饭时都喜欢叽叽喳喳,自然而然便走到了一起。上课放学赶食堂,打水谈天跑操场,我们形影不离俨然一对连体儿。

等到某天,一个同学悄悄透露了她和俊处得好的消息。我瞪圆了眼,早恋?事实上,我是最后的知情者。看着别的同学勾肩搭背,形单影只的我陡然间生出无限伤悲,只觉得全世界都背叛了我。

现在想想当时的无病呻吟,岂不正像一个失恋的少女?只是那时,只是一厢情愿地把朋友当成了私有财产,哪里知道志同道合?我们的离散是必然的。后来凤同热爱零食和逛街的丽成了好友,我则与秀和平成了死党。

其实,朋友的结交要有一个过程。在磨合中,如发现性情不合,道路有异,则无需捆绑。我们不妨握手言和,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朋友“多离合”。

歌里唱得好,“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并非势利,我以为常人交友,多以需要为目的,即使是“发小”“闺蜜”也不可免俗。

朋友会不断地重新组合,或加深,或疏远,或转移。老朋友渐渐疏远,新朋友纷至沓来。

大多人为了生活,自古莫不如此。不仅仅是为了工作的方便或者生活上的照顾,更是为了遇到紧急情况和特殊困难时互相有个帮衬。今天你予我以方便,明天我给你以帮助,几次小聚,情谊渐增,互利共赢,又有何不可?社会的网铺天盖地,如若没有朋友,虽然谈不上寸步难行,好事多磨上一磨应当不会含糊。

有人为理想,为事业。也许是寻找指导者参谋者,或是寻找支持者合作者,他们必须寻找更多的伙伴。相比自己的固步自封和不求上进,身边高歌猛进的朋友时时让我心生惭愧。

和萍有过几次长谈。从一个伶仃的孤儿成长为一个自信自强自立的女子,她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次逆转,也经历了与朋友的分分合合。笑语晏晏中,迎新辞旧成了家常便饭,每每让她唏嘘。

芹,一个为着理想舍得不断对自己施压的狠女子。不念过往,大步向前,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退一厘则有退一厘的从容。为着心中的梦,她步步为营,与书本为友,与大师靠拢。御风而行的路上,被拉下的朋友也许有过不屑,有过误解,但她不辩解,不停滞。因为,渐渐开阔的朋友圈不但提升了她的境界,更让她懂得了什么是舍,什么是得。

忠玉妹子,为了那份教育的诗情画意一次次奔赴远方,只为了坚守那份难得的初心。看着她朋友圈中一个个新增的笑脸,远方的我完全感受得到她满满的幸福。

还有我们已经擦肩而过的朋友们,虽然少了联系,那份情谊却并未中断。谁都知道,停驻原地未必更温馨,迈向远方也未必更艰辛。留下的,相惜;远飞的,祝福。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里的“淡如水”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似细水长流,亲切而长久。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这样的君子友人。

我渴慕如水的君子,亦愿意成为君子。

 就像铁打的哥们毅。愿意在初冬茫茫大雾中,丢下正忙的工作,默默载着我绕着太湖转圈圈。而我,面对他误工费钱的事实竟然没有丝毫的面红耳赤。

 亦如谨言慎行的CL。年轻时,为了一封抑郁的信,愿意为对方风尘仆仆;闲暇时,愿意敞开心扉吐露难言的心事。现在,尽管辗转腾挪,尽管风起云涌,却始终不曾忘记。

人有的时候真奇怪。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他的经历、地位及文化影响可以造就他的交友原则,结识朋友的类型也便有了取舍。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鹤发童颜、热情爽朗、幽默风趣的是大吕。拘谨如我犹记他拍着我的肩呵呵长笑——邀你来便是小友,老朽便算得半个女子,如何?沉静少言的是老雪。赏他的禅意画作,读他的脱俗文辞,听他的温言教诲,心便也宁静高远。那一日,章兄临行匆匆,仍精心烹制满满的槐花宴;那一日,浓浓的槐花香和深深的提携情至今难忘。

有些人,流水匆匆自东流;有些人,素昧平生却长情。渺小如我竟然有如此忘年交,念及若隐如现的梦、磕磕绊绊的路,心有戚戚焉。

《佛说孛经抄》里,佛陀告知我们“美味相呼”。是的,若有美食,要与朋友一起分享。那么,今时偶有所得,我亦愿与朋友共享。如此,方能同得妙味。( 陈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