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赵丙君和他的农机合作社-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赵丙君和他的农机合作社

来源:未知     点击数:1670     日期:2017-09-12 09:13:23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眼下,在东台镇海丰社区境内的川东港河两侧,由东台镇丙君农机合作社栽插的7000多亩水稻已初步呈现出这样的生动景象。合作社社长赵丙君秉承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发展理念,以大量先进的农机具为依托,不断扩大机插秧服务范围和规模,既解放了大量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眼下,在东台镇海丰社区境内的川东港河两侧,由东台镇丙君农机合作社栽插的7000多亩水稻已初步呈现出这样的生动景象。

合作社社长赵丙君秉承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发展理念,以大量先进的农机具为依托,不断扩大机插秧服务范围和规模,既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摸索出了一条优质高效的机插秧服务之路。

六年前,赵丙君敏锐地发现传统的种田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需求。为此,他想到了创办农机合作社,并拿出全部积蓄买了数台小型插秧机,开始了创业之旅。

合作社创建的第一年没有秧池,赵丙君请来三个帮工将自己家门口的7亩桑树田整平作为秧池。刚开始经验不足,育苗先后几次返工。由于当时用的是小型插秧机,影响到机插效率,再加上自己机器操作不熟练,最少的一天只插了15亩左右,最终尝试插秧近700亩,虽然面积不大,但给了赵丙君很大的信心。第二年他扩大规模,租田育秧,镇农业中心的专家主动上门进行育秧技术指导,这一年插了1500多亩。第三年,经过思考和总结,赵丙君淘汰了落后的机械,将原来的人工筛土换成了粉碎机,人工挑土到轨道进行上土,工效提高了12倍。

今年,赵丙君又新上了流水线,上土量和用种量都很均匀,出苗整齐,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还节省了用工。在插秧过程中,合作社的机工作业保质保量,经过他们合作社服务过的群众,都非常满意。

赵丙君不仅在农机作业方面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在农田种植方面也成了行家里手。几年前双坝村有270亩地租给他人,后因亏损田块被弃,赵丙君租了下来,拿出了适合该田块的种植方案。接手后的第一年,赵炳君没有等到在田麦子成熟,便以每亩250元的价格将麦子清除,抢时间进行了机插秧,按照自己多年种田的经验,每亩用三元复合肥80斤,尿素90斤,根据田间苗情长势,分多次施入,通过两次搁田等技术措施再加上合理密度,及时进行病虫草害的防治,最终获得了大丰收。经过农业部门测产,亩产达730公斤,最终收获实产每亩达675公斤。

丙君农机合作社发展到现在,共有成员16人,并拥有高速插秧机8台,大型拖拉机1台,流水线播种机2台,育秧塑盘30万片,车库400平方米等。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共享受到高产创建项目补贴资金24万元,农机补贴等70多万元。农业合作社今年用于机插秧的育秧池有80亩,供秧7000亩,可插大田7000亩,服务范围辐射到五烈、梁垛、时堰、新曹农场等地,每年营业收入超过150多万元,自身纯收入达30万元。

赵丙君坚持热心服务群众,诚实守信,在秸秆还田、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工作中,无一差错。除了自己致富,他还热心帮助困难群众,主动帮助低保户韩进芳家机插秧。在用工方面,赵丙君优先选用家庭困难的人,李凤山等8名低保户、残疾人是老赵家的固定用工,平时哪家有困难急用钱,他总是主动预付工资,甚至无偿援助帮其渡过难关。张一峰 严从寅 苏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