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鲁家灶风云-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鲁家灶风云

来源:未知     点击数:2798     日期:2018-04-11 09:21:37
清乾隆年间,明初迁至富安盐场的几家灶户,逐海寻盐,再迁到四仓河、五仓河源头一带烧盐。资金多些的许姓,办起盐包场,监开的运盐河,得名许家河,即现在的许河。资金次一些的鲁家,就在四仓附近择地立灶,得名鲁家灶。鲁家族中人多,逐步建起了鲁氏家庙,庙里有议事堂供家族议事,得名鲁灶庙

清乾隆年间,明初迁至富安盐场的几家灶户,逐海寻盐,再迁到四仓河、五仓河源头一带烧盐。资金多些的许姓,办起盐包场,监开的运盐河,得名许家河,即现在的许河。资金次一些的鲁家,就在四仓附近择地立灶,得名鲁家灶。鲁家族中人多,逐步建起了鲁氏家庙,庙里有议事堂供家族议事,得名鲁灶庙。

1921年,安丰场的盐官胡维坐着轿子到鲁灶庙来征收“垦务捐”。垦务捐是淮南垦务局自征的废灶兴垦捐,熟田每亩征2元,荒田征1元,一开征,就被小丁草三场掀起的抗捐风潮斗得不了了之。安丰场场官还想来征敛,盐民们知道后非常愤怒,聚集起一千多人前来抗捐。灶户们分成两路,一路奔至灶董鲁某家,怒倒其院墙;一路手持棍棒钉耙大锹,涌到鲁灶庙来找场官。胡场官吓得从厕所后的洞里逃离,藏到一富户家。两路盐民汇合后,群情振奋,砸烂场官的轿子,打坏几部董事的独轮车,声势很大。庙堂里逃得只剩了一个丁董事,吓得磕头求饶不已,百长、灶长们在旁边说情,立下了不办垦务捐的字据。胡场官深夜坐小船溜走,鲁家灶的抗捐斗争胜利告捷。

1938年大灾荒。地主、富户不肯借粮济困,把粮食囤积起来,准备到麦收前加倍利贷给缺粮户,借1斤陈粮到时要还2斤晒干的新粮。清明节那天,杨芦乡一百几十个饥民涌向富户借粮。乡长崔百川叫来打手,将饥民吴英辅吊打火烧致残;饥民薛长荣被富户爪牙用木棒重伤。酷刑催旺了反饥饿的怒火,古鲁乡(鲁灶乡和古舍乡合并之名)灶民带动许河8个乡的500多饥民,冲向地富借粮,终于向20多家地富借到十万多斤粮食,熬过了饥荒。

抗日战争期间,鲁家灶成为我方比较稳定的红区。该村东北方向距三仓根据地中心10多里路,正南距唐洋对阵李堡的前线二三十里,地处我抗日根据地腹地,农抗会、灶抗会、车抗会、妇抗会的工作很有成效。1942年5月12日,东台县在鲁家灶召开县政扩大会,各界人士150余人出席,会议历时3天,讨论了加强地方武装建设、改善民生、减租减息、兴修水利等议案,打下了成立参政会的民意基础。

鲁家灶的革命影响,敌人非常忌恨。1943年春,古鲁乡内奸周某某带领富安伪军200多人长途扫荡,晚间住宿鲁灶庙。古鲁乡民兵大队长李进闻讯,带领十几位民兵星夜赶来武装扰敌,扔去两枚手榴弹,炸得敌人不敢睡觉,连夜筑工事防御,折腾了一夜惶惶离去。

1943年5月9日,东台县第一届参政会在鲁灶庙召开。这是苏中二分区的第一个县参政会,159名参政员到会146人,会议历时4天,收到代表提案1890件,作出改善民生、武装建设、民主建设、文教建设、经济建设、拥军优属等六项决议,通过了《东台县政府1943年施政纲要》,调动了一切可能调动的抗日积极因素;参政会随后开展劝募活动,很快就募集到现金198000元,大米3400多万斤,为打破日寇经济封锁作出了雪中送炭的贡献。

1943年秋,根据苏中二分区专署决定,东台县栟茶中学的师生随校长何晴波、教导主任徐静渔迁校到三仓区鲁灶庙,借周围民房上课。1944年春,因日伪“扫荡”,二专署决定,将转移在东台的如皋中学一院、二院,如东县邱升中学、紫石中学与鲁灶庙栟茶中学合并,改名为苏中二分区联合中学,简称“二联中”。1944年11月,东台县划归四分区领导,该校又改名为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新转移来的南通中学、东南中学同时并入,简称“四联中”。

苏中区各级领导对这所抗大式的新型学校极为关心。苏中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粟裕,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行署副主任兼文教处长刘季平,苏中区党委宣传部长俞铭璜,二专署专员陈扬,四专署专员梁灵光和东台县委书记胡辛人、县长董希白等,曾先后到校作政治报告,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帮助解决学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三仓区干群暨鲁家灶乡亲像支持新四军一样支持“四联中”,在校舍、粮草、副食品、交通运输及勤杂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联中的校长和教师都是学有专长的爱国志士,师资力量雄厚。“二联中”校长何晴波是位老革命,擅长诗文。“四联中”校长顾贶予是晚清举人,治校经验丰富。教务主任高敬芝毕业于清华,参加过“一·二九”革命运动。数学女教师吴霞,上海大一年级学生,十九岁只身投奔苏北根据地,至四联中任教。国文兼英语教师吴景陶,清华毕业,英语水平高,随邱中迁来四联中,1943年梁灵光专员接待三名落水美机飞行员时,他担任翻译。师范部主任徐静渔,罗洛、林琳等,都是才能卓著的党政骨干。王本英、顾尔钥、纪汉光、朱经之等都是才华出众的优秀教师和党团骨干。   

四联中校部设在破旧的鲁灶庙内。来自东台和通如启海沦陷区等各地的学生多达两千余人,分住在周围群众家里,睡地铺,吃杂粮。日常书声琅琅,歌声飞扬,沉寂的鲁灶庙成了革命的文化教育中心。学生入学后,发给一张小凳一块木板,上课时将木板放在腿上当课桌;没有凳子木板的班级,就坐背包上课;遇敌情时,就将教材夹在前一同学的背包上边转移边复习。学校起初设了初一到高一、简师、速师等八个班,后来学生增多,办到十多个班级,虽是战争环境,还是开设了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音体等课程,坚持正规教学。学生们到校时间、原有学力不一致,学校就打破常规,随到随考,随时插入合适的班级就读。除语数等基本学科按年级编班外,“簿记”等特殊学科则上大课,各个年级都可来听课。课余时间,师生们开荒种地三十余亩,种瓜栽菜,既学了生产劳动,又改善了生活。师生们还向农民传授纺纱纺线技术,积极配合“二五”减租、征粮、参军等政治任务,开展文娱宣传;特别是经常进行军训和演习,拿笔拿锄又拿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在四联中充分发扬。

四联中在抗日战火中为革命培养输送了3000多名干部,不少同志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幸存者分布至全国各地,大多走上了领导岗位。上文提到的罗洛同志,后任东台县委宣传部长,建国后任《红旗》杂志副总编辑。

抗战期间迁移到重庆的各个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为培养中国极需的人才作出了贡献。东台鲁灶庙的四联中,作为苏中军区的“革命联中”,无疑与西南联大遥相呼应,可共媲美,在东台历史、新四军史上写下熠熠闪光的一页。

鲁家灶,鲁灶庙,在今许河四仓村境内。(朱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