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十八勇士:敢叫荒滩变绿洲-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新闻 > 正文

十八勇士:敢叫荒滩变绿洲

来源:未知     点击数:1802     日期:2019-10-29 10:27:59
1965年10月,一辆卡车打破了东台沿海荒滩的寂静。尘土飞扬中,十八张年轻的面庞,青春勃发、活力四射。他们,是这片沉寂了千年的盐碱荒地上迎来的第一批客人。不,他们不是客人,他们是“拓荒人”,承担着让荒滩披上绿装的使命。拓荒,始于当时县领导的一项决策。一份当年县里呈报省人民委员会


1965年10月,一辆卡车打破了东台沿海荒滩的寂静。

尘土飞扬中,十八张年轻的面庞,青春勃发、活力四射。他们,是这片沉寂了千年的盐碱荒地上迎来的第一批客人。

不,他们不是客人,他们是“拓荒人”,承担着让荒滩披上绿装的使命。

拓荒,始于当时县领导的一项决策。

一份当年县里呈报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中,有这样的叙述:“为了充分利用我县沿海荒滩地资源,自力更生发展森林,逐步解决生产、生活用材需要,配合战备,调节沿海气温,增加国家、集体收入,经研究拟在我县沿海老尖以北,四中沟以南计四万五千亩荒地上建立林场一处。”

盐碱荒地造林,似乎“天方夜谭”,可是我们东台人誓言铮铮!

7月,全城招聘。当时的县多种经营管理局在东台镇新桥、启平、鼓楼三个街道办事处挑选青年去林场工作。18岁的待业青年唐锦富听闻此事,立即报名了。到体检时,他才知道,一共有18人被选上了。

十八人,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十八勇士”,他们是唐锦富、徐同生、徐克勤、高锡山、孙仲甫、姚祥凤、陈志高、王吉祥、张宝祥、尚加华、孙永康、房才宝、赵国华、王一才、任贤官等。年代久远,唐锦富已经记不清所有人的姓名,然而,当年一起奋斗的岁月,却使他一辈子难以忘怀。

说是去林场工作,可是,天苍苍,白茫茫,林场在哪?没有宿舍、没有食堂,只有一处处沼泽,一丛丛茅草,以及大片大片泛白的盐碱地。

困难不要讲,办法自己想!带队干部表示。

书记、场长、技术员和拓荒青年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徐同生至今记得,副场长巴益宏立下“军令状”:“树栽不活,我绝不离开林场!”

迫在眉睫的问题,便是解决吃住。十八勇士白天往来于东台河闸与林场之间搬运砖头,晚上借住草荡管理所打通铺。二十多天,他们建起了东台林场第一个场部,虽是茅草顶,虽然房间窄小,条件简陋,可是从此东台林场作为一个单位,在荒滩上立起来了。

正式的林场生涯由此开始了。

场部边上的水塘,是他们的洗漱用水;牛车从东台河闸拉来的水供食用;咸菜是他们唯一的下饭菜。尽管条件异常艰苦,但谁也没想离开,同作息,同甘苦,一个个亲如兄弟。

初到林场的第二年,勇士们还遇到了一次大的考验。那年秋,割草工挖土灶做饭时,不小心引得草荡起火,微风一吹,火苗渐成燎原之势,可是偏偏周围无水可取。当林场李汉裕书记、巴益宏副场长带着十八勇士赶到那里时,只能用扫帚、铁锹扑火,用脚踩火……眼见火势难以控制,徐同生索性躺下身子,从燃烧着的茅草上滚过去,其他同志纷纷效仿。

火,终于被扑灭。被烧轻伤的勇士们简单处理了一下,又投入到了林场的工作中。

彼时,林场已经征用上千民工开沟引水降盐,十八勇士主要负责改碱种树。

树,不是说种就能种的,海水淤积成陆,这里的土壤碱性远远高出其他地区。洼地的水塘里,水都是绿色的,泛着沫。林场人,开始了漫漫改碱路。

他们首先将目标瞄准了大片的茅草地。在他们看来,能长茅草的地方,一定比寸草不生的白碱地好。于是,他们先是割茅草,一割就是个把月,大片的茅草地割去后,便可以将土壤翻垦。翻垦后的土地上,先期种上了苕子。这种耐碱性的苕子很快长成绿油油的一片,在荒茫盐碱地煞是好看。转眼到了夏天,苕子也长大了,大家再将苕子地进行翻垦,而割下来的苕子腐烂后便成为基肥。

到了第二年,有了基肥的土壤,便可以播种了。林场人选择了耐碱的刺槐种子。十八勇士在春日里将一把把刺槐种子播种下去,也播下了林场的希望。

小小的刺槐种子两三周便出了芽,看着绿绿的芽尖,林场人兴奋极了,吃过的苦,流过的汗,都忘却了。那一刻,这点点绿,成了他们眼中、心中的全部。

一年下来,刺槐树苗长了一公尺多,一排排地挤在一起。次年冬春,十八勇士将这些珍贵的刺槐苗移栽到了田里,它们便成了林场的先锋树种。刺槐树或许是并不起眼的树种,但在当时,却燃起了林场人的信心和希望。是的,没什么不可以!林场人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一棵又一棵刺槐树栽了下去。绿,犹如希望的火种蔓延开来,使原本渺无人烟的荒野上长出了第一片林子。到1972年十八勇士离开时,当年种下的刺槐苗已经有四五米高。

虽然在往后的岁月里,随着品种改良、低产林改造,这片刺槐林逐渐被水杉、意杨等替代,然而,那段岁月里凝成的拓荒精神,却在林场生根发芽、代代传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才有了今天的莽莽林海,今天的黄海森林公园!

采访手记:

作为林场的第一代造林人,“十八勇士”是拓荒者,也是茫茫盐碱地变身莽莽林海的亲历者。面对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们以敢叫荒滩变绿洲的豪情壮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吃咸菜、用碱水、睡草铺、顶风沙,在不毛之地的滩涂上垦荒植树。曾经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如今都已步入古稀之年。然而,他们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却从未褪色,且历久弥坚。这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是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的奋斗激情。在他们的影响激励下,一片片树木生长,一代代精神相传,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资源、精神食粮,激励着东台百万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砥砺前行开创未来。(陈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