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团 蘸上幸福 黏住团圆-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团 蘸上幸福 黏住团圆

来源:未知     点击数:1953     日期:2021-02-08 09:46:39
不知不觉,腊月已入尾声,当孩子们欢天喜地地领到成绩报告单、游子们背着沉甸甸的行囊踏上归途,家里的长辈们就要为过年蒸团做准备了。堤东的年糕,堤西的团。年糕,谐音“年高”,意味着新年的日子“步步高”。而团,更通俗易懂,寓意着“团团圆圆”。数十公里的距离,造就了各方水土人民


不知不觉,腊月已入尾声,当孩子们欢天喜地地领到成绩报告单、游子们背着沉甸甸的行囊踏上归途,家里的长辈们就要为过年蒸团做准备了。

堤东的年糕,堤西的团。年糕,谐音“年高”,意味着新年的日子“步步高”。而团,更通俗易懂,寓意着“团团圆圆”。数十公里的距离,造就了各方水土人民的各有所爱,但大家对和美、团圆的期盼却是相通的,不变的还有对经典味道的坚守,对传统手艺的传承。

越是最淳朴的味道,越需要用心。蒸团的工序不算复杂,时间,是最重要的“原料”。在正式蒸制的前几天,刘友林和老伴顾粉玲便早早忙碌开了。把粳米、糯米淘洗干净,4成的糯米和6成的粳米掺和在一起,是刘友林一家最喜欢的口感。用水泡上一整天,让米得到充分浸润,倒进洗干净的匾里均匀摊开,冬日的阳光便把香甜的气息渗进颗颗米粒中。

次日清晨,天蒙蒙亮,刘友林就去磨坊排队磨米粉,晶莹的米粒经过米粉机一遍一遍的碾压打磨,成了色泽洁白的米粉。小心翼翼地抖抖筛网上残留的米粉,打包回家,接着便是制作馅料。东台人没有甜、咸的“派别之争”,这份随意也为团赋予丰富的馅料品种和丰盈的口感层次。芝麻的、豆沙的、白菜的、萝卜丝的……万物皆可包,只要喜欢就好。

对口味的包容多元,丝毫不影响制作的细致严苛。材料准备就绪,刘友林就开始和粉,生米粉没有多少水分,需要一点一点加开水,反复搅拌、拉伸、揉压,直到米团成型。揉好的米团像白胖胖的娃娃,被“抱进”桶中“二次成长”。

包团是个技术活儿。捏一坨米团按成窝窝状,放进馅料,捏拢、揉搓、收口,来年的福气、财运、安康就统统团了进去。包好的团色如白玉,精致可爱,带着点点湿润,放入提前烫好的糯米中来回滚动,均匀地沾满一层糯米,寓意来年财源滚滚。胖嘟嘟的团沿着蒸笼边缘整齐摆放,一圈一圈,直到摆满,如家人般“欢聚一堂”。

包着包着,城里的妹妹来帮忙了,邻村的兄嫂也送来了笼屉。拾柴、生火、烧水……包团更像是年前的一次“小团圆”。一家子围在一起包团子、晒太阳、唠家常,一年的明媚或风霜,便在温柔的时光里,化作发自内心的欢笑,和过年一样热闹。或许我们准备年货时的相聚和欢喜,本身就是对美好的传承和延续。

灶间火光熊熊,锅上热气腾腾,屋里其乐融融。檐下徐徐升起缕缕炊烟,香甜的米香夹杂着豆香、菜香和肉香,齐齐扑面而来,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顾不上烫就咬了一口,任幸福的味道在口中翻滚升华。尝完了鲜,把蒸笼端到院子里的小凳上,一屉屉排开,待自然冷却,铺在竹席上晾干,这一堆团,或是回锅再焐焐,或开水炖了撒入白糖,或加到粥里熬,成了腊月和正月里,一家子常见的早餐。

结束了一天的忙碌,顾粉玲阿姨会将团一份份打包,分给帮忙的家人,打个电话让城里的儿子回家取,再送些给没有做的亲友们尝尝,礼轻情意重,这是庄稼人一份朴实的心意。

物资匮乏的时代,绵软可口的团,是老一辈填饱肚子的需求,也是东台人过年少有的新意。如今,蒸团从宝贝的食物变成了珍贵的回忆,为东台人的春节增添了一份热闹。黏住吉祥,分享团圆,传递美满,是热乎乎的团一年一度赠予我们的温馨和祝福。(朱江 刘煜/文 刘进涛 杨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