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四年摘掉薄弱帽兆丰村里幸福多-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四年摘掉薄弱帽兆丰村里幸福多

来源:未知     点击数:1917     日期:2021-03-23 09:30:16
走进南沈灶镇兆丰村,道路整洁,小河清清,整齐的红色琉璃瓦村舍和麦苗青青、白色大棚静卧的田野,无不透着乡村特有的安静美好。纵横交错的水泥大道,典雅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还有开着电动车去本村企业上班的村民、心湖公园里健身的老人们……村民们的生活热气腾腾。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个

走进南沈灶镇兆丰村,道路整洁,小河清清,整齐的红色琉璃瓦村舍和麦苗青青、白色大棚静卧的田野,无不透着乡村特有的安静美好。纵横交错的水泥大道,典雅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还有开着电动车去本村企业上班的村民、心湖公园里健身的老人们……村民们的生活热气腾腾。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个村还顶着“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兆丰村位于南沈灶集镇所在地,2001年由兆丰、沈灶两个村合并而成,境内有弶溱路和352省道。曾几何时,村里“路难走、桥难过、田难种”,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兆丰村经济基础薄弱,2015年,集体大账亏欠140万元,拖欠村组干部工资7万元,成了市里的经济薄弱村。

村集体经济薄弱,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就是空话。“2015年10月,我进村工作起,心里就一直盘算着如何壮大集体经济,让百姓过上舒心日子。”兆丰村党总支书记马华平说,通过摸家底、听民声、大讨论,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多次“思想洗礼”,一致决定把村集体经济快速搞上去。

经过四年攻坚,到2019年,兆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7.3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2.8万元,四年间,实现村集体收入和人均总收入双翻番,成功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

马华平细数笔笔增收账——合作社联手专家科技聚财,依傍园区服务生财,循环种植土地添财,平田整地节约增财,招引客商产业旺财。该村累计流转土地2437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53.3%,每年的土地渗溢加服务费收入就有14.7万元。去年村领办集体农场种植水稻200亩,亩单产1340斤,集体收益7万元。一笔笔集体收入,见证了兆丰村干部的智慧和汗水。去年,村集体全年可持续性收入突破53.5万元。现在村集体经营812亩集体农场。走进农场,春节期间移栽的大棚青椒一片葱绿,正在稳健生长,大棚“银秀”西蓝花开始旺长。“根据上市时间节点,我们对西蓝花分四批次种植,确保收益最大化。”马华平说。

村集体稳定增收了,为百姓办实事的底气就更足了。几年间,兆丰村累计新建水泥路47.3公里,达到组组通、户户通;新建、改造危桥和窄桥15座;村有停车场3个,河道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幸福小广场、文化大礼堂、广场舞台建设到位,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园……“没想到兆丰村变成了‘幸福村’。”村民们话里话外掩不住喜悦和自豪。

村民王燕就是其中一个。王燕是来自重庆的三峡移民,家中4亩多土地流转后,她到本村的企业上班,老公外出打工,夫妇俩月收入稳稳突破万元。王燕说,除了工资和打工收入,她家每年还可以拿到固定的土地租金。女儿在本市读高中。“本村有企业10多家,有300多人在村里的企业上班。”马华平介绍,一个普通五口之家,工作加上土地租金,年收入突破20万元没问题。

今年兆丰村以建设沿海康养小镇蔬菜保供基地为契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实际,创树特色,为“和美兆丰”建设和村民幸福感再加码。曹燕妮 周梅芳 徐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