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奏响“产业强市”最强音 -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奏响“产业强市”最强音

来源:未知     点击数:1649     日期:2021-04-12 10:29:47
奏响“产业强市”最强音 ——全市制造业发展暨科技创新大会“干货”梳理 伴着喜庆欢快的音乐,星级企业、制造业十强企业、单项十佳企业代表……一批批企业家走上前台,佩金牌、接奖牌、捧“支票”,刚刚召开的全市制

奏响“产业强市”最强音

——全市制造业发展暨科技创新大会“干货”梳理

伴着喜庆欢快的音乐,星级企业、制造业十强企业、单项十佳企业代表……一批批企业家走上前台,佩金牌、接奖牌、捧“支票”,刚刚召开的全市制造业发展暨科技创新大会再现令全市企业家提气振奋的动人场景。与往年相比,今年企业获奖面更广、奖金更加丰厚。据来自市工信局的数据,仅“制造业28条”“科创18条”政策就兑现奖金1.15亿元。

去年,在抗击疫情、夺取“双胜利”的关键时刻,我市召开空前规格的制造业发展大会,全市上下科学应对疫情挑战,制造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量质并举的良好态势,蝶变质变初见成效。时隔一年,全市制造业发展暨科技创新大会再度推出一揽子推进产业强市、创新转型的政策措施,“干货”满满,实惠多多。


2021年制造业发展工作要点——

重点实施“123456”工程

“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应”。去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疫情变局,我市出台“制造业28条”“科创18条”,推动制造业逆势上扬、快速崛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创历史之最,入选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市。

此次大会上,下发了全市2021年制造业发展工作要点,对今年工业指标、企业培育、科技创新、项目建设、载体提升等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这是今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大纲。概括起来,就是重点实施“123456”工程: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0%,实施资源集约利用提升重点项目20个,年内竣工重大工业项目30个,纳税超千万元企业40家,新创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家。工作重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主导产业培育计划,四大主导产业开票销售增长20%以上,产业规模超850亿元。紧扣江苏沿海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基地定位,全力打造产业地标,在新型显示、智能终端、5G通信、人工智能等行业前沿领域集聚产业龙头、品牌终端企业,全面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着力推动产业升级,高端装备产业重抓“东台智造”核心板块,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新材料产业重抓产业链再造,加快向特种合金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发展。大健康产业以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项目签约为契机,加快高效农业优势向高附加值产业优势转化,重点突破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和高端康养项目。加快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技改扩能和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提升,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重大项目攻坚。突出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坚持“全员全域全年”招商,紧扣主导产业,瞄准重点区域,扎实开展基金招商、以商引商和行业协会招商,加快招引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重抓项目竣工达效。加快构建“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办证、竣工即投产”的保障机制,落实好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和全周期跟踪服务,努力形成项目从开工到投产的“5个月新常态”。实施资源集约利用提升。最大限度保障重点项目用地,更大力度推进“三项清理”工作,推动存量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梯度培育企业雁阵。用足用活“制造业28条”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推进企业培大育强。实施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培育计划;扎实开展“争星创优”活动,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合资合作。精准发力引导企业战略重组、增资扩股,与央企、知名国企、主板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合资合作;抢抓科创板加速扩容、新三板设立精选层等契机,推动有条件企业尽快上市。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突出“主体、平台、人才”三大关键,加快构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动小升高、规升高;充分发挥“科创18条”激励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2.6%以上。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强企工程和中小企业创新工程。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与大院大所、顶尖团队合作共建,推动每个主导产业建成一个研究院、一个专业孵化器、一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一个产业引导基金。常态化组织长三角科技成果对接、“专家企业行”和“企业高校行”等活动。培引科技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人才新政10条和高层次人才创业10条政策,开展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开展名校优生东台行,加强沿海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委培。

构建优质载体平台。着眼双循环发展格局,发挥开发园区主阵地作用,做强先进制造业发展载体和平台。深化园区整合提升。进一步推动园区整合工作,壮大园区规模,打造产业特色,加快建设现代园区。经济开发区重点聚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着力突破头部企业,力争跻身省级开发区前8位。高新区积极招引半导体、科创、智能装备等高端研发制造项目,创成省级高新区。沿海经济区主攻大健康产业,围绕长三角康养基地建设,积极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物制品项目。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厂、孵化器、邻里中心、数字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转化、产品设计、人才培训、创业辅导、工业互联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完善招商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常态化,集聚资源吸引上下游企业入园进区发展,构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新格局。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提升“智慧东台”APP、云计算数据中心等8个子项目功能,实现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积极融入数字长三角建设,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广应用,促进标识解析应用生态加速形成。


科技创新突破年——

重点实施五大行动

实践充分表明,只要把制造业创新转型牢牢抓在手上,就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就能赢得开创新局的主动。目前我市拥有国家高企213家,总量快速增长,但与先进地区比仍有一定差距。开展“科技创新突破年”活动,重点聚焦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全市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实施“五大行动”。

高企培育行动。通过“孵化一批、申报一批、引进一批、提升一批”做大高企总量。

高企上市行动。筛选企业进入盐城市高企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库,制定“一企一策”推进方案,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培育。定期组织企业参加“线上+线下”高企上市培训、银企对接、项目路演等系列活动,帮助高企择优选择在沪深交易所相应板块上市。建立高企上市服务“绿色通道”,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实行限时办结。鼓励已上市高企持续用好资本市场工具做优做强,提高企业再融资能力,积极稳妥开展并购重组业务。

“高升规”行动。从现有规下高企中,优选30家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建立“高升规”企业培育库。鼓励高企增加技改投入,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进行改造提升,争创盐城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高企5家。支持规下高企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引导专业咨询管理机构进行诊断服务,采取发行高企联合债券、吸纳风投创投、鼓励私募融资、信用担保贷款等多种方法,帮助规下高企融资,扩大生产规模。

高企数字化转型行动。开展数字化技术创新,实施2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建立30家高企数字化转型培育库,优选10家进入盐城市级培育库。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实施10项高企数字化技改项目。推动中小微高企上云,新增省星级上云高企25家。搭建技术水平高、集成能力强、应用范围广的数字化平台,开展先进技术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征集和遴选,实施2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场景建设项目,示范带动全市高企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经济服务体系,建立一批数字化转型创新基地和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

高企知识产权护航行动。筛选10家以上高企入选盐城市知识产权提升工程,高企发明专利申请覆盖率达80%以上,新增高企发明专利授权300件以上。推进高企知识产权运用创新,申报“贯标绩效评价”14家以上,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8家以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7000万元以上。


全力推动企业上市攻坚突破

奖励力度历史之最

专门出台《加大推进企业上市的激励政策》,更大力度支持和推进企业上市。按照“政策驱动、企业主动、属地推动、市场拉动”的思路,我市对企业上市加大一次性奖励,切准阶段性奖励,强化跟进式奖励,全力推动企业上市攻坚突破。奖励力度不但为历史之最,而且与发达地区全面接轨。

实施阶段奖励。注册地在我市的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及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给予500万元专项奖励。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给予70万元奖励,升级则累加奖励。企业在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给予5万元奖励。

总部搬迁奖励。外地主板类上市企业、境外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将注册地迁入我市,并在我市纳税且提供就业岗位的,三年内按照3:3:4比例分别给予总额500万元、300万元、50万元的奖励。对引进市外上市公司,按照《关于做好引进省外上市公司相关工作的函》(苏证监函〔2019〕270号)要求,支持引进优质上市公司,同时加大甄别力度,严禁引进问题上市公司,防范输入型金融风险。

上市成本补贴。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因以下情况产生对市、镇(区)两级财政贡献部分给予全额奖励。

中介费用补贴。企业向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报送申报资料后,对证券、法律、财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实际收取的前期服务费用,按照企业当期实际支付金额补助企业,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推行保荐代表人补贴制,对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及境外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的企业,给予保荐代表人各50万元补贴。

高管工薪补贴。企业直接主管或从事上市工作的高管人员,在企业上市申请文件经中国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受理之年起三年内,按其工薪所得对市、镇(区)两级财政贡献部分给予全额奖励,并享受紧缺性人才的购房补贴。

企业培育补贴。实施企业上市“金种子”培育计划,“金种子”培育企业必须符合我市产业规划。对通过认定的“金种子”培育企业,在制订完成上市工作计划并与中介机构签订辅导协议后,给予每家企业20万元入库奖励,主要用于购买相关培训或中介服务。

支持企业融资。企业上市一年内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实现再融资,按投资在我市生产性、经营性项目(房地产项目除外)实际到位资金1%进行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企业新三板挂牌后通过做市和定向增发进行融资,并投资在我市的,按实际融资额的5‰进行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在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后,通过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开展股权融资,并投资在我市的,按照实际融资额的5‰进行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强化要素保障。市各项奖励引导基金优先支持拟上市挂牌企业。企业在申报土地指标、项目备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利申报以及融资、用工、人才引进等要素协调上,予以优先保障。对各项行政事业性规费,在市权范围内按最低标准执行。

专班跟踪服务。建立企业上市专班、专办、专员服务制度,成立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在企业股改审批、辅导验收、报会过会等重点环节,落实市、镇(区)专班、专员跟踪服务,确保企业上市挂牌工作有序推进。


资源要素供给更给力

突出重点强保障

专门出台土地、资金、用工要素保障和项目推进工作方案,引导各类要素首先向贡献大、发展优、转型快的企业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我市产业定位,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倾斜。市成立服务工作专班,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工信局、发改委、金融管理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成立土地、资金、用工三个工作专班,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及时掌握各专班工作动态,研究协调重大事项、重点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任务。

关于项目用地。建立项目用地清单。提前对接市招商指挥部、发改委、工信局和商务局等部门,了解新落户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外资项目用地需求,建立“一企一档”清单,实施动态管理。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规划空间指标用于保障工业企业项目用地。推行科级干部挂钩。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明确1名班子成员挂钩,一个科室服务,指导企业开展土地勘测界定、征地告知、确认听证等前期工作,量身定做报批方案,从项目选址、预审、报批、征地、供地、发证等环节全程跟踪督办。定期组织集中会审。每月召集相关部门,对重点工业项目土地需求进行集中会审,一次性告知项目报征存在的问题,提高用地报批运转机制,缩短用地手续的办理时限。开展个性化审批。严格落实“一对一”服务企业机制,对重点工业企业(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服务、优先办理、“预审批”等系列惠企服务。全面落实重点工业项目快速审批机制,承诺从土地挂牌、用地单位审批起,在资料齐全情况下供地审批时限不超过10个工作日。强化用地动态监管。根据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借助国土资源“一张图”和“慧眼守土”等,对土地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并做好指导与服务工作。

关于金融支撑。组织银企对接活动。高标准打造“东台融资服务直通车”服务品牌,定期开展金融服务“家家到”活动,确保工业及制造业贷款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速。支持产业项目建设。把行业地位、发展前景纳入授信评价体系,力争将高端装备、智能装备等设备抵质押率逐步提升到50%以上,增强项目融资能力。加强中小微企业服务。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拓展力度,提升“首贷率”水平,确保实现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户数、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三个不低于”目标。加大企业转贷、续贷力度。做到“应延尽延”,稳步推进全市“中小企业转贷基金”扩容,提升对中小企业服务覆盖面,减轻企业资金周转成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全面取消小微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坚决杜绝“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行为,力争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50个基点以上。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建立差别化担保费率标准,降低企业担保成本。全力突破企业上市。策应企业上市注册制和新三板精选层转板改革,建立全市企业上市挂牌“金种子”培育库,落实专项扶持措施。推动企业多渠道融资。主动对接“苏交所”区域合作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全市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在省股转中心挂牌、风险融资,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发挥省信用担保东台分公司优势,支持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增信,持续放大我市企业债务融资规模。健全企业融资快速响应机制。对企业融资需求实行表单化管理,严格时点推进。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信贷审批周期原则上压降至1周左右,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周期原则上压降至3周以内,中小企业存量融资转贷、续贷审批周期原则上压降至2周以内。加大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应用推广力度。指导更多企业完成线上注册、需求发布、在线响应等工作,实现企业融资“多走网路,少走马路”。

关于引才用工。开展用工需求调查。按季对全市规上企业开展用工需求调查,按产业、行业、工种、技能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用工招聘活动,实施精准匹配,为企业提供合适的用工人选。各镇区相应成立引才用工服务工作专班,建立工作机制。围绕我市最具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主导产业的用工需求,对“十强”“十佳”企业、重点项目,落实服务企业用工专班,全力提供用工保障服务。在全市人社系统组织百名以上人社专员,主动走进园区,挂钩帮扶重点企业,服务重点企业用工,推动援企、稳岗、扩就业等惠企政策全面落实。定期组织重要时节招聘活动。在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重要时节,通过网络招聘平台开展更具精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网上招聘活动。同时,组织全市重点企业参加镇区巡回招聘,深入挖掘本地人力资源。精准推进“高校行”招聘活动。积极组织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赴人才富集区开展“高质量发展人才集聚计划”高校行活动,有效保障企业引进人才需要。提升返乡人员就业创业技能。围绕返乡人员和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需求特点,组织培训机构科学选择一批紧贴需求的培训专业,密集举办一批提升技能的培训活动,培育一批企业急需的岗位能手,为我市返乡人员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注入“技动能”“留动力”。深化政校企合作。组织重点企业与省联院东台分院和市外职技院校开展“工学交替”。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办班,力争联合培养的学生毕业后80%以上留在本市企业就业。大力推进企业与高职学院联合筹建产业学院,从政策和服务上给予全力支持。拓展外埠劳务基地。在继续巩固与陕、甘等地劳务基地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在安徽、河南、贵州等地开拓劳务基地,积极动员重点缺工企业与外埠劳务基地合作,解决电子信息产业季节性用工矛盾。放大人力资源产业园集聚效应。在现有入园26家中介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招引优质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力度。精准针对重点企业与云南、河南、山东等省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合作的实际,加大吸引这些省份有实力、有资源的人力资源机构入驻江苏东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我市重点企业提供劳务用工服务。

会上,还下发了《关于“数字东台”建设实施意见》。围绕“强基、兴业、惠民、优政、善治”,突出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生活、数字政务、数字治理等重点领域,推动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技术业务加速融合、数据治理创新应用,力争到2023年,基本建成以人为本、集约高效、数据驱动、安全可靠、特色发展的数字东台运行体系,实现数字基建智能泛在、数字经济创新融合、数字治理精准有序体系、数字生活高效便捷、数据应用共享开放、数字安全稳定保障。全市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信息系统上云率超90%,数据治理入库率超85%,数字技术在服务企业、保障民生、促进产业发展、推进社会治理等领域深度应用覆盖面达60%以上,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运行顺畅,部门接入率超60%,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500亿元。(张一峰 刘煜 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