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耄耋老人创作东台版“清明上河图”-东台报业网

耄耋老人创作东台版“清明上河图”

来源:未知     点击数:1508     日期:2021-12-02 09:33:45
三年追梦重拾儿时记忆    九米长卷再现东台古街耄耋老人创作东台版“清明上河图”​ ​旧时东台是何模样?曾经的陆家滩、三昧寺、红兰别墅、八鲜行等地标都在哪个地方?当我们探究东台的曾经,总会忍不住发问。

三年追梦重拾儿时记忆    九米长卷再现东台古街

耄耋老人创作东台版“清明上河图”

旧时东台是何模样?

曾经的陆家滩、三昧寺、红兰别墅、八鲜行等地标都在哪个地方?当我们探究东台的曾经,总会忍不住发问。

很多次,我们依据一段段史料,在脑海中勾勒。可毕竟只是一个写意,我们需要更直接、更明了的呈现。那就一幅画吧。

就在最近,市区老画家童敬耗时三年创作的东台古街图正式收笔,装裱完成。用国画形式再现旧时东台七里长街、西溪三里路,这位老人为自己,也为无数东台人圆了一个梦。

近日,记者有幸走近这位老人,一睹这幅东台版“清明上河图”。

九米长卷  复活老东台街景

林城花园一间普通的居室内,记者见到了童敬老人,以及他已经铺展开来的画轴。画作之长,令人咂舌,从客厅的最南边,铺到最北边。画作之传神,令人惊叹,旧时屋舍、河流、建筑以及900多个人物栩栩如生。

“画作长9米,装裱完成近11米,主要再现的是旧时的东台城模样。”童敬说。

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从右往左,细细品味着这幅画,时光仿佛一下子穿越。

画作之上,陆家滩的东边还是海河,堤坝东侧,几条船或行或停。往西走,屋舍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七里长街两侧,老衙门旁的鼓楼钟楼隔街呼应,红兰别墅内绿意葱葱,老城河流中的二十多条大小船只,或扬帆破浪,或撒网打渔,或载客远行。旧时三昧寺是那样的辉煌宏大,门前牌坊上对联依稀可见,汇集堤东堤西特产的八鲜行顾客盈门。走过海道桥,踏过有着路脊的三里青砖路,就来到了犁木街,再往西,跨过通圣桥,泰山寺香火正盛。再远处,便是那屹立千年的巍巍海春轩塔。

九米长卷,古街上著名的景点在画中一一展现。擅长国画的童敬通过散点透视手法,在虚实、轻重、浓淡、大小、远近中,洇染出千姿百态的烟火古街,亭台、庙宇、屋舍、人物、树木等,疏中有景,密处有韵。无论是建筑风格、人物衣着,还是生活道具,无不考虑妥帖周全,既准确又生动。细看这幅画,街道两侧,茶馆、豆腐店、剃头店、肉铺……跃然纸上;街头,卖糖人的摊点、打铁的匠人、买菜的市民以及走亲访友、吃早茶的百姓,烟火之气中是旧时东台生活的质地。

画作题名《千年古城人祥和,十里长街龙出彩》,四条龙舟、六条舞龙穿插在画卷之中,童敬解释,他所描画的是端午节日里的东台城,而这也是他的乡愁。

耄耋之年  钩沉历史敬时代

是什么缘起,让一位耄耋老人愿意用三年时光去完成这样一幅画?画作右侧,两百余字的题跋,解释了老人创作的缘由。

“东台又名东亭,方圆四十余里的城池,因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筑台阅兵而得名,唐宋以后,街坊集市簇拥在串场河、通榆河交汇处的范公堤端。”题跋起笔,童敬老人从东台之名的由来,回忆起东台的底蕴。他记忆里的东台是“河渠田畦纵横起伏,绿树成荫迎风摇曳,房屋庙宇青砖小瓦,曲拱桥、石板路,勾勒着历代时期音符,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丰厚底蕴。”童敬解释,自己的老家便在古街上的金家墩,无论是上私塾,还是后来的光华中学,童敬的童年、青少年生涯,几乎都在古街上度过。

回忆过后,童敬老人笔锋一转解释了创作的缘由:“旧城改造后,面貌改观,原有老街旧巷已经消失当下,钩沉千年古城十里长街文化使记忆中的模样再现眼帘,让后人领略它的影子,聆听它的兴衰史话和民间逸事,继而激励奋发致远的追梦精神。”区区几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画古街,不仅仅是钩沉历史,让后人记住它,更是为了激励人们奋发有为,大步走在追梦的大道上。这是童敬的良苦用心,也是他耄耋之年致敬时代的方式。

末了,题跋再次回到画上:“九米画卷东起陆家滩,西至泰山寺,以观龙为主线,展示沿街民情古风。由于条幅所限,景点未能全部入画,仅此供诸君一览。”童敬表示,记忆里的东台古街建筑太多,景点太多,很难在一幅画上全部展示出来,因而,在创作和构图时,他进行了一定的取舍和调整。

童心不改  笔耕不辍寄情怀

六尺宣用去了六张,从构思到创作花了三年。一个老人的坚持在画中可见一斑。

“这也是我的一次追梦吧。”童敬说。一边画,一边回忆,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何尽量展示出老街的风貌,老人煞费苦心,几易其稿。列提纲、集资料、定方位、打草图,老人细心而又执着地创作着。

三年的创作充满了艰辛与坎坷。才刚动笔,就遭家庭变故,他平复心情后,继续画。三年里,住处更换,一叠画稿和笔墨颜料是随身之物。白天照顾老伴时间有限,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画。终于在前不久,这幅凝聚着老人无数心血的古街图收笔了。当最后一笔画完,老人激动地拿起手机打给外甥:“我画好了!”

外甥懂得老人的心,亲人也懂得。画,对于童敬来说,是挚爱,是感情的寄托和生活的方式。半生书画不离,童敬的画,就是他的心声。

老人笔名童心,他说,就是希望自己一直保持童心去创作。从儿时喜爱信手涂鸦,到工作后进入文化站工作,直接接触创作实践,童敬一直延续着儿时的梦。后来,经江苏文化干部学校(扬州)以及中国书画函大两次学习,绘画技艺大为提高。此后的几十年里,童敬笔耕不辍,一直在考究绘画的技巧、笔法、布局,遂成一家。童心,还有一层意思:童心教童心。在东台,人们爱称童敬童老师,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他始终把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那些热爱学画的孩子们身上。

在童敬的创作生涯中,家乡,是他不竭的创作源泉。在东台古街之前,老人几乎每隔一阵子就会画一画家乡,他的笔下,有西溪八字桥、海春轩塔、人民公园的亭子、安丰古镇,有董永七仙女的美丽传说,有沿海大开发的激情澎湃。最美是家乡,最爱是家乡,如果说东台古街图是他爱的集中展现,那么之前的零碎作画,则是一次次的铺垫和伏笔。

而今,东台古街图完成了,卷起卷轴,是收藏记忆,也是重新开始。梦已圆,情未尽,童敬老人表示,他还会继续画、一直画,直至提不动笔的那一天……(陈美林/文 刘进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