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当头
八月十五月当头
——漫谈东台中秋习俗
在东台人心目中地位不亚于春节的中秋节,除了美好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外,挥之不去的却是来自中秋节本身世代相传沿袭至今,早已湮没了来历的传统习俗………
东台分县而治百数十年,原住民极少,而原址淮南中十场丰富的盐业资源带来的巨额财税,为历朝历代国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历史上几次人口大迁移带来的多元文化,淮扬盐商入驻伴生了的盐文化的输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东台中秋习俗的形成。
中秋佳节来历说法纷纭,有关吟咏中秋的诗文多的去了,我感觉《闽南侨乡风情录》记载的《听月诗》最为有趣,也最能体现浓厚历史的中秋传说:“听月楼高接太清,倚栏听月最分明。摩天咿呀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轻。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韵丁丁。忽闻一阵天风起,吹下嫦娥笑语声。”这首诗在上世纪末被陈萼楼先生书写在我的一把折扇背面,揣摩把玩其中韵味还是蛮有意趣的。
元朝末年张士诚在白驹场聚众起义,相约在农历八月十五起事杀鞑子,推翻蒙古人的血腥统治。中十场盐民及各场民众纷纷响应,家家户户在灶下烧小麦秆子,煮麻鸭子(江淮一带地方特产名鸭),炕发酵面饼;小麦秆子焚烧时发出劈劈啪啪的声响,起义民众声称放“麦关炮”,杀鸭子(谐音为杀鞑子),以此吓退敌人;此举沿袭下来,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冷锅饼,吃葱烧鸭子。如今吃鸭子的习俗已不多见,但仍保留着八月十五打(做)冷锅饼敬月光的习俗。
明朝中后期,日本海盗时常袭击我国福建、浙江、江苏沿海一带,戚继光组织义军抗击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打仗,没有条件埋锅做饭。他想到旅途行人的干粮——烙饼,用面粉发酵做成大饼,发给士卒以充军粮;还有一种说法:戚继光为了收复某一城池,与其他义军约定,农历八月初一起事。参与起事的人员混进倭寇城内后,到某一地点领一面饼集结待命,指令藏在饼中。这些传说流传至今,就形成了东台农历八月初一做“团圆饼”敬菩萨的习俗,实为纪念戚继光。“团圆饼”即不发酵的面团,用少量油烙成的圆形面饼,直径三十公分左右,“敬菩萨”后,家庭主妇将其切成面片,下在青菜汤锅中,一家人团聚吃“面片汤”,后来面片汤就成了东台人的一种传统小吃“片儿汤”。
东台人的中秋以及由中秋佳节衍生出来的习俗文化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丰富的文化內涵和浪漫的人文情怀,辽阔的沿海地域为东台中秋习俗文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尽管沿海环境具有物质的制约力,而创造性的选择功能则蕴藏在聪明的东台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当中,这种选择功能,很大程度受社会、经济、政治、心理诸方面制约,而一望无际的海域滩涂,不过为这种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历史的机遇罢了。勤劳勇敢的东台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以及社会生活实践中,把握这种机遇,克服重重困难,吸收南国北域中秋习俗文化的精髓,终于形成东台地域独特的中秋传统文化。
东台中秋俗称“八月半”,习俗仪注颇多,它把婚嫁迎娶,祈福纳祥,喜庆丰收,阖家团聚杂糅在一块,很多节庆功能都与春节重合,很难分得那么清楚,其民风习俗之纯正,文化内涵之丰厚万言难尽。
东台人喜欢选择中秋时节举行婚嫁迎娶。中秋时节,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瓜果成熟,稻谷进仓,虾跃蟹肥,菱鲜藕嫩。人们的精气神经过漫长苦夏的煎熬,多少有点精疲力竭,此时饱啖大自然的恩赐而使身体得以恢复,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考量,中秋时节婚配十分相宜,月圆花好,繁衍后代最为利好。历史上的东台人,古风尚存,一直以节俭著称于世,纳吉迎娶,选择中秋时节较其他时节少费支出,节约钱钞。男方只要准备两只“圆蹄”(注:猪前腿,每只只有三斤六两),而不是今天送十几斤重的猪后腿;其次,就是送两只隔年陈的老母鸭,两支完整的花香藕,“稻香村”四色月饼各一盒;女方“回礼”听便。中秋时节婚宴菜蔬的采购也较容易。无论鱼虾海鲜还是果品鲜蔬,应有尽有,一概便宜,这也是大家都愿意乐见其成的。
中秋佳节亲戚之间礼尚往来,孝敬长辈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礼轻情义重,送礼并不铺张,仅一只老母鸭、两盒(2×4)八只月饼而已。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台城的月饼盒大致为长方形,用黄纸板做成,盒盖上印有嫦娥奔月的图案;占比例很大的圆月,依稀若见美丽的月宫,嫦娥怀抱玉兔呈飞天状。我记得,彩衣街新安码头旧址旁的稻香村茶食店,中秋节前山架橱窗中都会摆满这样的纸盒。那时候物质匮乏,幼时的我会把月饼纸盒收藏起来,不时拿出来欣赏,闻一下留在纸盒中的月饼气息也是好的。在这时节,和尚庙、尼姑庵也会给施主居士们送礼,除了送藏香、棒棒香之外,还有盖了花戳的“五仁馒头”、“三辣菜”(芥菜萝卜干之类)、“长生果”(水煮五香新鲜带壳的花生),也有人家从自家院子里采摘柿子、石榴送人,送礼纯粹表示节日慰问,转达相互之间的感情,谈不上什么功利目的。
舌尖上的中秋在东台很有考究,冷锅饼少不了,它曾经是亲戚之间相互馈赠的中秋礼物,除此之外,汤圆、粢粑、粘饼、水酵饼都是人们喜欢的节日早点,考究的人家,从五福斋、稻香村买回“五仁馒头”、“板油凉团”回家权且当中秋早点,刘太生“稻香村”的酒酿饼正是最受小孩子欢迎的时令食品,松软、香甜、可口。
旧时东台的月饼均为苏式,有“本帮”与“扬帮”之分,不外乎为上素、椒盐、枣泥、豆沙、麻油、五仁、百果、火腿等,其品名都印在月饼封口纸上,鼎盛馆的清真月饼不在此列。扬帮以彩衣街上的“稻香村”为代表,而本帮月饼以西溪茶食店为代表,本帮月饼除了常规月饼之外,还加工规格分量不一的宫饼,宫饼实为月饼别称,而东台人却把精致、用小包酥制作、单独烘烤的月饼称之为“宫饼”,大的有数十斤之巨,小的只有老秤四两左右(125克),且上面还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白兔坐着。另外本帮茶食店为了吸引顾客,凡购买成套“敬月光”月饼的,都馈赠“小八件”。何为“小八件”?我记得有用米粉或面粉做成的玉兔、印糕、菊花饼、佛手、杨酥糕、小月饼之类,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西溪、三灶城郊供销社茶食店,仍然可以看到“小八件”的踪影。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时期的某年中秋节前,东台城缪家巷对面“昼夜市场”玻璃橱窗前人头攒动,橱内摆放着形式各样的高价月饼,笔者目睹一流浪汉用砖块击碎橱窗玻璃,两手鲜血淋淋坐在地上,紧握着半只直径两尺左右的月饼大咬大嚼,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此情此景,回忆起来如同昨日。
八月为中秋,旧时东台人欢度中秋实为喜庆丰收。中秋节前十天,城里城外,凡是可以泊船的河边、桥下、坝桩底下,停满了进城采买与运送农副产品进城的大小船只。从广济桥到丁公桥,从新桥到下坝、北关桥一带,外埠的帮船、拖驳运来了广东香蕉,山东莱阳梨,兴化的芋头,宝应的花香藕;各大“八鲜行”夜以继日,风雨无阻,组织人力装缷这些蔬菜水果。乡村的糟坊,用当年新登场的大麦、豌豆、高粱开作煮新酒,人口众多的家庭也会蒸一笼屉新稻糯米饭,酿一盆甜蜜蜜的酒糟(酒酿);东乡村舍里,家家户户用新磨的小麦面做饼,西乡庄子上,沟头沟脑采菱挖藕正忙,沟港河汊到处可见拉网取鱼的人。“鸡头”也被人们用镰刀割了下来,装进篮里,打算捎到城里去卖。江南称“鸡头”为水中“八仙”之一,江南水中八仙:茭白、莲藕、茨菰、水芹、荸荠、菱角、鸡头(芡实)、莼菜。它们虽无富贵之气,却清淡宜人,雅俗均能接受。鸡头的叶子碧绿,硕大如盖,表面多尖带刺凸起,背面紫红色;鸡头的花外瓣紫红,越往里渐渐晕染出霞红色,花瓣中心的嫩瓣又变成了浅黄,在透着光亮的叶片下,鸡头的花儿极为妖艳。旧时东台城内近郊池塘沟渠随处可见,人们视鸡头为野生植物,毫不稀罕,而鸡头可是“敬月光”必不可少的供品,整个东台,城里乡下,男女老少,全都沉浸在收获金秋享受生活的愉悦之中。
中秋节下午,台城大街小巷挤满了人,尤其是茶食店与水果摊。东台人向来不排斥外来的新的物品,上世纪五十年代百货公司的副食品专柜推出上海冠生园的广式月饼,好奇尝新的心理趋使这些月饼被一抢而空。糖炒栗子与糯米熟藕菱角摊子前面,总是围着满满的人群。孩子们围着跟着挑着担子贩卖泥塑兔兔儿、花香藕、菱角、莲蓬、石榴的小贩,这些泥塑“小摆设”都是为了中秋节“敬月光”准备的。
东台原本农耕社会,大自然的恩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哺育了世世代代勤劳善良的东台人民,中秋晚宴必然是丰盛的。葱烧鸭、蟹粉肉圆、韭黄炒蛤子、菱米烧雄鸡、油炸藕夹、青莱头熘虾饼、烧回酥、百合莲子羹、扁豆烧芋头,红煮鲢鱼或清蒸白鲦、凉拌红海蛰皮、盐水毛豆、盐水花生,炒的烧的煎的摆满整整一桌;不论大家小户,葱烧鸭、扁豆烧芋头是餐桌上少不了的两样莱,就像端午节一定有“五红”,有煮黄鱼差不多,时至今日,这些菜肴除了少数依然保留,大多数日趋式微,葱烧鸭、熘虾饼、烧回酥只是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中秋节本身就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世世代代生长在海滨的东台人生性豪放喜欢热闹,追求美好,无论商店、学校、机关、工厂、作坊,还是街道、庭院,每到中秋便会张灯结彩,布置陈设,到处都是鲜花。冷不丁忽然走进一条幽静的小巷,沁人心脾的桂花芳香扑鼻而来,我记得仿来巷子尽头,西杨家巷、杏林巷、码头上、葡萄巷、棋杆巷、兰香巷、七弯巷一带,还有京江公所、彭呃桥口都长了桂花,这时节台城无处不飘香。1964年中秋节的晚上,县文化馆在对外门脸西面高处窗台上,摆放了一盆昙花,在聚光灯照耀下冉冉地展示娇艳和芳香,时隔半个世纪仍然难忘!
敬月光才是过节的核心所在。祭月祀月,对月亮崇拜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人们的美好追求。据《清嘉录》记载,北方祭月,有印好的月神供在案头,仪注慎重繁复,南方祭月仅此香花月饼清茶而已;而东台虽地处苏中海滨,应该属南方范畴,但敬月光却有“月光娘娘”纸像供奉。何为“月光娘娘”?实为木刻彩印在元书纸上怀抱一玉兔的嫦娥,纸坊称其为“月光纸”。春秋大祭祭祀祖宗,东台人改“祭”为“敬”,称之谓“敬先”,而中秋节祭月则称为“敬月光”。敬月光的器皿有讲究,最奢侈的莫过于银盆银碟,也有用描金斗彩细瓷盘碟的,小户人家没有这么讲究,民窑粗瓷盆碟照样也摆上桌。北方大多数人家只是把水果、月饼统统放在两只大盘子中,而东台受扬州盐商文化浸润久深,对天地的敬畏程度超过任何地方,在祭天——敬月光活动中特别虔诚、较真。首先是水果至少也不能少于六样,多至八到十样,那时东台罕见苹果、葡萄,但却有人从苏州捎来佛手、柠檬,其他不外乎柿、梨、桃、石榴、香蕉、鸡头,有的人家凑不全,也有用沙枣、无花果、癞葡萄来替代的。尽管如此,每样水果四只,分别用碟的程式不能变。此外还有煮熟的菱角、芋苗籽、带壳的水煮花生、盐水毛豆分别装盆;一支五至七节、藕节、叶芽包括顶芽完整的莲藕,用漆盘装盛,叶芽用红纸条包裹装扮,中间一节藕贴上红纸剪的葫芦(如果用于纳吉,藕上会贴上红纸剪的双喜),这种藕在我们里下河一带被称之为“花香藕”,因为支节、叶芽完好无损,又是“应景”之物,所以价值不菲。桌子正中摆放的月饼用浅盆(大盘)装上,旧时东台时尚“宫饼”,由大到小叠上,底部可能是四斤,叠到顶部只有四两(125克),顶部小宫饼上坐着一只米粉做的小白兔,这便是人们所说的“玉兔望月”了。除了香烛纸马,少不了插瓶花果,一般为红月季、秋海棠,供桌前还有两只纸扎的月光灯,长方形,内点拜烛,三面分别水印“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嫦娥奔月”图案,供桌后部“月光娘娘”像前,献上祭红盖碗新茶三盅,泥塑的“小摆设”串插其间,据《清嘉录》记载,“小摆设”多为玉石、瓷器,外婆曾经给我两只鼎铜锡的小盆,上面惟妙惟肖地安装着用锡做成的莲藕、水果,这样精细的“小摆设”,可惜文革期间把它当成废铜烂锡卖了。后来没有泥塑“小摆设”卖了,外婆变着法子用扁豆、白萝卜、鸡蛋壳给我做小牛、小猪、娃娃,同样满足了我们儿时玩耍的性情。敬过月光,焚化了“月光纸”,偷着喝了敬月光娘娘的茶(据说喝了茶聪明),我们便又把春节、元宵节玩过的兔子灯拿出来,点上“拜烛”在院子里拉来拉去,十分开心。看着当空的皓月、大块大块宛如瓦片的白云,朦朦胧胧地听母亲与外婆对话,大概意思是“八月十五月当头,正月十五雪打灯”,来年都是好兆头啊!
中秋节,大人小孩期盼过的中秋节,现如今家中敬月光照常举行,餐桌上的丰盛远远超过了当年,而东台中秋习俗,我们的儿孙恐怕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周啟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