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全会关键词 ⑦ 三大基地 提升开放加速度 激发发展新活力
着眼发展方位图的变换,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我市正掀起新一轮沿海开发热潮。高位建设上海协作及科技成果转化、上海高端康养、上海优质农产品“三大基地”,是我市策应高铁时代来临的具体举措。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显担当有作为,需要我们推动思想理念、产业发展、科教文卫、城市管理、党的建设等全方位接轨上海,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增创新优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我市逐步形成有机衔接、覆盖广泛、科学完备的创新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从早些年出台“科创12条”到去年推出“科创18条”,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申报科学技术奖、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对接科研院所……都有贴补、奖励,去年用于企业的各项科技创新奖补将从以前的每年2000多万元增至5000多万元。在过去的5年中,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53家增加到213家,翻了两番有余。推进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关键在增强产业新能级、提升企业新质效、壮大发展新动能等方面进一步发力。市科技局局长缪斌表示,下一阶段,科技局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围绕产业链布局,形成“一主两翼多节点”的产业形态,建设科创载体新高地;抢抓科技机制改革发展机遇,建设一批高层次科创载体平台,重点强化与行业前瞻性大院、大所形成紧密型、可持续合作,推动与中科院、双一流学科高效专家团队联手,建设电子信息、半导体、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等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抢抓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深度接轨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科创圈,年引进落户创新创业团队5个以上,“科技副总”10人以上,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0%;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00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5%,力争3-5家企业进入科技板挂牌。
“沿海湿地”“平原森林”“候鸟天堂”与上海的高端资源完美结合,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与高水平的项目建设统一于高品质的美好生活。推进总投资700亿元的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落户东台沿海,为新一轮沿海大发展和弶港城市副中心建设掀开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应运而生的康养小镇是典型的“内循环”产业,打造康养产业的新标杆,努力创塑健康经济的新模式,为我市更高水平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实现绿色跨越插上了一对腾飞的翅膀。沿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吕洪涛很骄傲、很自豪,更感到压力千钧。他表示,下一阶段将按照“高位建设上海高端康养基地”要求全力推进,努力创设区域健康经济示范模式。一方面产业规划与项目策划同步推进、同步实施。包括基地范围内17.1平方公里以及周边产业园区、周边镇区,要形成基地三产核心引领、周边园区二产联动、周边镇区一产协同的格局,把健康产业业态布局好,强势拉动周边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农旅产业发展,形成以基地为核心,覆盖周边镇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健康经济新模式。另一方面港城与基地同步规划、同步推进。老镇区全面出新改造,新港城同步建设,最后达到基地和港城同步更新、同步发展要求。同时,功能布局先期导入、先期实施。基地范围内的五大核心功能将先期启动,今年启动瑞金医院、华东疗养院的建设,三年左右的时间2平方公里启动区全面建成,核心功能区布局完毕,以完善的功能、崭新的业态、靓丽的形象呈现给全市人民。
从粮棉种植全国上榜的传统农业大县,到跃居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国第一方阵,东台“三农”工作与时俱进走在前列,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飞跃提升,东台“粮仓”被赋予了更多、更深刻的时代内涵,五年奋进推动东台实现现代农业大“粮仓”到乡村振兴大“良仓”的华丽转变。一个个主导产业从“粗犷转向精致”,一批批高效农业从“增产走向提质”,一座座传统村落从“房院变成花园”,东台农业农村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稳步增强。如何把握主动善作为,以系统精准的思路举措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新成色”?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宝美表示,他们将深入贯彻市委全会关于高位建设“三大基地”要求,重抓产业升级,深化融合发展,突出对外开放,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一是加快产业提优。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基础上,以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提升5条现代农业示范带,规模化发展6个超30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二是突出融合发展。围绕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双提升,加快沿海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扩能,推动三仓绿色食品工业园承载能力提升,加速集聚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引领全产业链升级。三是重抓品牌强农。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两品一标一基地”创建,打造沪外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力争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6%以上,对沪农产品销售达120亿元。(张一峰 陈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