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新闻 > 正文

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

来源:未知     点击数:2391     日期:2021-07-17 14:06:58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麋鹿被条子泥优良生态深深吸引。孙家录 摄7月15日,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在重要时段,以《在保护中发展——我国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为题,重点报道条子泥湿地打造“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的经典案例。报道强调,“在全球沿海区域潮间带栖息地消失和退化的大背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麋鹿被条子泥优良生态深深吸引。

孙家录 摄


7月15日,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在重要时段,以《在保护中发展——我国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为题,重点报道条子泥湿地打造“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的经典案例。报道强调,“在全球沿海区域潮间带栖息地消失和退化的大背景下,这里的候鸟种群数量不降反升,成为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

新增22个种类,已记录鸟类达410种;

全球半数以上勺嘴鹬在此中转,首次发现超千只小青脚鹬种群;

独辟蹊径打造“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形成鸟类保护“国际地标”……

作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核心区——条子泥湿地保护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突出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申遗成功两年来不断刷新各项记录,惊艳世界目光。


优越自然生态  惊艳世界目光

万鸟翔集,蔚为壮观。眼下,条子泥湿地正是观鸟黄金季,各地爱好者络绎不绝,争相打卡世界遗产地。“这两年,我感到东台条子泥湿地变化特别大,环境更好了,生态更美了。”7月14日,江西观鸟爱好者王丽女士故地重游,感慨万分,“特别是能看到像勺嘴鹬、小青脚鹬、黑嘴鸥等这么多可爱的小精灵,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条子泥湿地以其卓有成效的环境保护,无与伦比的生态风光,近年来同样吸引了世界各国的鸟类爱好者和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共赏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自然美景。

“勺嘴鹬是非常稀有的鸟类,它们在西伯利亚繁殖,春秋两季迁徙,在条子泥湿地停留。” 芬兰鸟类学者Hannu Jannes专注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勺嘴鹬的研究,每次来,他都会惊喜不已,“我来这里5次了,每次都能拍到它,每次都有新发现,想不到现在数量越来越多,出乎意料!”

紧张进行观察,拍摄,记录数据……虽然同样不止一次来过,世界自然基金会著名鸟类专家、新西兰鸟类科学家梅伟义一到这里总是争分夺秒,跟时间赛跑,拍摄罕见鸟类影像,保留一手珍贵资料。“世界上很多的鸟类学家、观鸟爱好者越来越意识到条子泥湿地对于候鸟保护的重要性,它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了。”

条子泥湿地近年来产生的华美嬗变,正是源于一道 “自然遗产生态修复”世界性难题的破解。


独辟蹊径“破题” 打造保护“高地”

长河东去,大海奔腾。

黄海旋转潮波,与东海前进潮波,挟带着长江、黄河入海的大量泥沙,在东台沿海一带碰撞、积淀、淤长,每年以一万亩的成陆速度向大海延伸,成为全球仅有的两大淤长型海岸之一。

这里,有着85公里长海岸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太平洋西岸唯一未被污染的海滨圣地。

“近水楼台先得月”。清纯洁净的生态环境,无边无际的近海滩涂,无穷无尽的美食饵料,使条子泥湿地逐渐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鸻鹬类重要中转站,以及各种鸟类栖息的生态乐园,常年停歇、繁殖和越冬的鸟类超百万只。

怎样帮助如此之多的鸟类找一块可以躲避涨潮的理想歇脚地,将自然界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放眼全球,这都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我们首先是加快完善湿地修复规划的编制工作,与北京林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红树林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国际国内生态、鸟类组织和高等院校深度合作,创树“政府+科研+公益组织”的湿地生态修复模式。”沿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吕洪涛介绍说,“同时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退渔还湿、整治互花米草、打造鸟类高潮位栖息地等沿海湿地修复保护。”

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反复调研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我市从就近的一线海堤内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区域,进行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并实行封闭管理,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同时对自然形成的3000亩黑嘴鸥繁殖地和10000亩雁、鸭类候鸟高潮位栖息地加强保护。

“可以这么说,2020年开始营建720亩高潮位栖息地的不断探索和成功实践,正是打开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答题库’的其中一把‘金钥匙’。”长期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孙莉莉女士一语中的。作为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终身荣誉理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她参与了打造“720高地”的全过程。

据专家介绍,“720”高潮位栖息地主要通过水位调节、植被控制,重构浅水沙滩自然地貌,高标准改造利用早些年建成的养殖渔池,全方位改善濒危鸟类栖息环境,可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于自然的修复方案范例。“如果把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比作国际航线,条子泥湿地就是候机楼,而‘720高地’则是高规格候机大厅。”常年驻扎条子泥湿地的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研究中心专家贾亦飞博士,深入浅出地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凝聚各方智慧  提供“中国样本”

群贤毕至,集思广益。

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两年来,一场场国际国内重量级学术研讨活动相约条子泥湿地,直奔“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主题:

2020年11月20-22日,荟萃各国权威专家、社会公益组织等各界精英的勺嘴鹬保护联盟,就“鸟中大熊猫勺嘴鹬”及水鸟保护合作开展积极交流,红树林基金会、瓦登海世界遗产秘书处、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保尔森基金会等国内外组织专家会聚一堂,分享成果。兼任勺嘴鹬保护联盟执行委员会主席的孙莉莉女士给与中肯评价:“东台沿海在推动绿色可持续、环境友好型发展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2020年12月16日举行的2020黄(渤)海滨海湿地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知名国际组织及机构名流大咖云集,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大学湿地与滩涂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安树青、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常青等现场探讨条子泥滨海湿地可持续发展模式,“一石激起千层浪”。

时间来到了2021年6月28日。这一天,条子泥湿地“720”高潮位栖息地成了国际鸟类保护界的焦点。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保尔森基金会、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澳大利亚、荷兰、新加坡和我国的水鸟生物学生态学、海岸带综合管理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开展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关键候鸟栖息地高潮栖息地管理研讨,并从强化湿地巡护,打击盗猎、盗伐、过牧等破坏自然资源行为,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等方面制定出第一个高潮位栖息地管理实施细则——《720亩高潮位栖息地管理实施细则》。英国生态学家、保尔森基金会顾问唐瑞认为,条子泥湿地为迁徙水鸟量身打造“720”高潮位栖息地,并出台管理实施细则,“为全球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了经典案例”。

北京林业大学雷光春教授兼任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际《湿地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红树林基金会理事长等要职。他亲自参与“720”高潮位栖息地规划建设,多次深入现场调研指导。“无论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最佳实践,还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或是《湿地公约》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这一管理实施细则及相关指南,都会成为一个全球保护的最佳案例。”雷光春教授十分欣慰地表示。

除了精心打造“720”鸟类高潮位栖息地,条子泥湿地保护区现已完成1.7万亩养殖区退渔还湿,累积整治互花米草1.2万亩;对条子泥北侧湿地修复区范围内划定黑嘴鸥繁殖地2800亩,专职人员24小时巡视管护,保证繁殖地内鸟类繁衍不受人为干扰。

2021年条子泥春季观鸟赛结果最近发布:新记录到5目13科22种鸟类,已记录鸟类增加至41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1种,包括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勺嘴鹬、青头潜鸭、白鹤、黄胸鵐4种,及其他9种濒危物种、16种易危物种。值得一提的是,仅“720”高潮位栖息地目前就已记录到勺嘴鹬80只,达全球种群数量的26%;小青脚鹬1150只,此前全球最高纪录不足千只。(张仁干 林惠军 杨澄 单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