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打通产业“小循环” 促进区域“内循环” 我市聚力畅通制造业产业循环-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新闻 > 正文

打通产业“小循环” 促进区域“内循环” 我市聚力畅通制造业产业循环

来源:未知     点击数:1940     日期:2021-09-13 08:50:20
走进领胜LSK车间多层复合区,一个个电子功能器件通过离型膜粘贴批量生产。这些模切材料的供应商来自梁垛镇吉腾新材料、凯仁精密材料公司。领胜城科技是全球最大的电子模切制造商,苹果手机600个零部件中,三分之一在东台生产,年销售额超30亿元。落户东台市梁垛镇的吉腾新材料、凯仁精密材料两

走进领胜LSK车间多层复合区,一个个电子功能器件通过离型膜粘贴批量生产。这些模切材料的供应商来自梁垛镇吉腾新材料、凯仁精密材料公司。

领胜城科技是全球最大的电子模切制造商,苹果手机600个零部件中,三分之一在东台生产,年销售额超30亿元。落户东台市梁垛镇的吉腾新材料、凯仁精密材料两家企业,专业从事离型膜、保护膜、离型纸等产品的生产加工,与产业龙头领胜城科技形成相互配套。截至7月份,吉腾新材料实现开票销售7700万元,其中为领胜配套销售达2000万元;凯仁精密材料实现开票销售2000多万元,其中为领胜配套销售达500万元。

据了解,领胜科技在东台的本地配套企业就有5家,还有梁垛镇的创严机械公司为其配套金属模具、塑胶模具、治具等产品;五烈镇驰骋科技配套机械润滑油;东台镇金富彩实业有限公司为其配套包装纸箱。“我们发挥‘牵线搭桥’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加快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各环节协同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梁垛镇经济发展局局长雷兴俊表示,做强“墙头经济”畅通产业集群内部小循环,有利于加强市内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集群,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电子信息产业是东台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东台市成长性最高、前景最广阔的地标产业,以领胜城科技、富乐德半导体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进驻东台,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年均增长30%以上。产品涵盖3C零部件、5G通信、半导体、物联网、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10个行业22个门类领域,集聚各类规模以上企业121家,拥有2万多名成熟产业工人、1.6万台(套)智能加工中心,可生产600多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关键部件,46家企业为华为、苹果等电子行业巨头提供专业配套,45家企业参与5G产品研发制造。科森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精密电子配件制造和研发的高新企业,近年来企业始终把东台作为投资布局的第一板块,主要生产智能手机、电脑、电子通讯产品金属背板、结构件、外壳等高端精密零配件。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厂区遍布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梁垛镇,促进了区域经济“内循环”。安丰镇百正科技东台有限公司主要为科森科技配套金属模具、治具、夹具等产品。畅通产业循环不仅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前提。梁垛镇昊雄智能装备公司生产的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智能设备,为该镇欧邦电机、马步崎电机、佳茂隆机械等8家企业配套,配套销售占总销售的20%。

在富安镇智能印刷包装机械产业园内,富煦通与中宝龙两家企业仅一墙之隔。中宝龙所需的数控折弯机无需远购,对门企业就有。专业生产CNC加工中心的辉诺机械,为园区20多家智能印机制造企业配套,配套额占总销售的80%。富安镇经济发展局局长崔晖宇表示,他们紧紧依托智能印机产业集群,一方面积极整合全市零部件配套企业供本地企业选择,千方百计盘活产业集群的活力,另一方面,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释放产业园区运转效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关系。富安镇海莱雅美、凡阳科技等印刷包装制品企业,主动与本地印机制造企业对接,实现印后生产线智能联动,本地设备采购率达90%。

制造业是经济稳中向好的“定海神针”。近年来,东台坚定“产业强市”奋斗指向,明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大力构建“全员全域全年”招商机制,注重运用以商引商、基金招商、行业协会招商“三大手段”,有的放矢开展“建链、补链、强链”招商。坚持并联式招商、串联式布局,瞄准品牌整机、核心部件、研发检测,快速集聚行业龙头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热带雨林”。配套出台“制造业28条”“科创18条”等惠企政策,完善招商共享信息机制,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常态化,构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逆势上扬、快速崛起。

当前,东台正坚持基地化布局、集群化发展,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积极招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5G通信、人工智能等重大项目的同时,牢牢依托行业龙头这些“点”,抓住产业链这条“线”,聚力激活产业集聚和镇域、区域这个“面”,“点、线、面结合”聚力产业循环畅通、实现产业链同频共振,加快突破品牌智能终端企业,打造江苏沿海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基地。

记者 戴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