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条子泥 中国样本地”系列报道之一 走近神奇的滩涂湿地动物世界
【编者按】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5)在我国召开。“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更早些时候,在条子泥湿地打造“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做法,被我国鸟类研究权威人士和国家主流媒体誉为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不懈推进绿色发展、呵护生态环境,我们正在行动,也必将更多地为中国、为世界作出“东台贡献”。
首日,一只勺嘴鹬惊艳亮相;
第二天,5只勺嘴鹬在海滩上悠然觅食;
第三天,镜头中闯进一群麋鹿,悠然自得地与群鸟相望。
10月8日至10日,赶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5)召开之前,央视新闻频道聚焦条子泥湿地公园,推出特别节目《寻找勺嘴鹬》。连续三日直播,日日有惊喜,小精灵勺嘴鹬萌翻了观众,条子泥湿地公园丰富的生态资源令世界惊艳。记者随行采访,现场直击,近距离感受黄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神奇与精彩。
勺嘴鹬,一种全球仅存六百多只的极危候鸟。央视记者徐大为解释,这种自带“饭勺”的小精灵在条子泥湿地公园数十种珍稀鸟类中最具代表性,带着观众寻找勺嘴鹬,带入感更强,更引人入胜。
10月8日,一月之中潮汛最大的一天,时大时小的雨水连绵不断。首场直播定在下午1点,主直播点设在一年来迅速蹿红的720高潮位栖息地内侧。我们早早出发,深一脚浅一脚在草丛、泥沙中艰难跋涉,尽管穿着雨衣打着雨伞,不一会儿依然是半身湿透。正是潮水上涨之时,一拨拨鸟浪从头顶上飞过,涌入720高潮位栖息地的浅水区、沙滩上。一路走过,密密麻麻的鸟儿近在眼前。央视主持人与鸟类学家一起,面向世界,现场推介各种难得一见的珍稀鸟类:“这个嘴比较长的是白腰杓鹬,嘴比较短的是灰斑鸻,更小的是黑腹滨鹬,走动很快的是小青脚鹬……快看,快看,那个嘴型像勺子的就是勺嘴鹬。”直播到第16分25秒时,随着一声声惊呼,一只正在觅食的“小勺子”出现在镜头里。一旁的鸟类学家确认:“没错,的确是‘小勺子’。”
小小“720”,当日聚集了数万只鸟儿。主持人形象地说:“它们是被宠来的。”长年驻扎条子泥从事鸟类观测研究的北林大博士贾亦飞解释:“潮水退后海滩裸露,是候鸟觅食的最佳时点;而潮水上涨之时,大多数鸟儿需要到堤内休息。‘720’便是为迁飞候鸟量身定制的栖息场所。”通过水位调节、植被控制,变鱼池为湿地,重构浅水沙滩自然地貌,受到国际国内专业人士高度评价。短短一年多时间,这里已先后记录到勺嘴鹬近百只,达全球种群数量的26%,两度观测到小青脚鹬1100多只,而此前全球最高纪录不足千只。“如果把条子泥湿地比作候鸟的国际机场,那么这里就是它们的俱乐部。”贾亦飞形象地说。
10月9日下午,直播小分队随着鸟类研究学者深入到候鸟觅食的广袤滩涂上。下午4时,海潮退后,深蓝的天空密布奇巧的白云,连海滩也染成了蓝色,赤足行走在松软的滩涂上特别舒服。浅浅的小水坑里,有很多跃动的小鱼小虾;更远处,两位经验丰富的生态摄影师一动不动地蹲守在泥滩里,寻找觅食的勺嘴鹬。连日来,北林大科研团队正紧张进行底栖生物秋季大采样。两位科研人员将长长的采泥杆立起,插入海底深处,取出泥沙,把长宽约40厘米的铁框吊起来,放进采样点,用手抄网反复地把框里的泥土捞起,放进特制的铁筛子里,不断地筛洗。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杨洪燕拦着记者不要拍特写。因为,这是她们自制的设备,目前正在申报专利。她用特制工具拨开筛子里剩的一小捧泥沙,指点着告诉大家,筛子里面有四五十只不同类的小虾、四五十只不同类的小蛤,非常小,肉眼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个小点儿。条子泥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最为重要的栖息地,保护好食物来源,才能更好地保护包括勺嘴鹬在内的鸟儿。
谈话间,前方传来好消息,生态摄影师的镜头里出现了3只“小勺子”,镜头移动,又出现了两只。直播现场不能大声喧哗,喜悦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在沿海经济区科创大厦一楼的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打开一只大大的冰箱,里面放满了一袋袋样本,每一个样本中都含有大概600多种底栖生物。在条子泥,飞鸟、游鱼,湿地上的虾蟹蛤,滩涂下的底栖生物,构成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10月10日,直播点搬到了条子泥北侧的4号候鸟驿站。驿站东侧,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西侧,是烟波浩渺的万亩固定高潮位栖息地。这天,临时增设了上午8点档央视国际频道直播。清晨5时,大家就早早赶来架设机位,忙得不亦乐乎。几位鸟类观测人员一边用望远镜观测,一边用左手快捷地摁动小巧的器具。他们正在干一件重要的工作:数鸟。手指摁动一次就代表数了一只或者10只鸟儿。数以万计的鸟怎么数?最先完成任务的贾亦飞解释:“大家是分种群数的。有数鸻鹬类的,有数游禽的,有数鹭类、鸥类的……”据了解,近年来,全球鸟类种群数量均呈下降趋势,鸻鹬类每年下降在6%—9%。但是条子泥湿地公园不降反升,万亩固定高潮位栖息地今年10月初鸟调数量是13万只,比去年净增3万只,观测到的鸟类种群新增22种。
透过高倍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类鸟儿按类分层而聚,小白鹭立在水较深的地方,而鸻鹬类的小鸟则在浅滩上跑个不停。一个三根木桩搭成的三角架上,一上一下立着两只白色的大鸟。上面的是东方白鹳,下面的白鹈鹕。研究人员介绍,这个架子原本是给东方白鹳搭的,因为它喜欢在高的地方筑巢。但是现在,白鹈鹕来抢地盘了。远处的岸边,一群麋鹿悠闲地低头吃草;更远处,有几幢简易房屋,那是护鸟守堤人的临时住处。鸟、鹿、人,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感画卷。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是呵护我们人类自己。
(记者 赵小石 张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