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为民写大爱
担当为民写大爱
——共产党员沙金茂的故事(中)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沙书记就是带领我们负重前行的领头羊。”江苏省水利厅原副巡视员戴元峰感叹,他曾经在东台县水利部门工作。
干部群众眼中,沙金茂就是一个“棉花传奇”“致富符号”。他带领党员干部砥砺奋斗,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故事写在东台大地上,写在盐阜农村的减贫脱贫史中。
一
东台历史上以范公堤为界,堤东地区濒临黄海,耕地面积占全县大半,地势比堤西高一米多,旱时玉米棉花等雨出苗,水稻育秧无水下种,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旱、涝、渍、碱四害肆虐,堤东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极为困难。
1970年东台县委制定了《水电建设十年规划》,当年冬即实施了气势恢宏的“三河一路”工程(梁垛河、安弶河、垦区干河和五七公路),10万民工上战场,奋战37天完成土方1248.69万立方米,做到了河成、路成、绿化成。加上“三站一河”工程(安丰、富安、东台三座电力翻水站和安时河)的配套建成,大大增强了堤东地区的抗灾能力,旱时可翻江水抗灾,涝时可向黄海排放,广袤的堤东平原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台历史上最为宏大、效益最为显著的工程,至今为老百姓所称道。
“这一年冬天特别冷,最低温度零下8摄氏度,给施工带来了许多困难。然而,广大干群抗严寒、战风雪,劳动热情很高。”沙金茂回忆了当年场景,“在战线漫长的工地上,安装有线广播喇叭达2300只。工地上到处红旗招展,人声鼎沸。晚上,万盏灯火似漫天繁星,闪闪烁烁,十分壮观。”正值盛年的沙金茂时任县委副书记,担任“三河一路”工程副总指挥,在工程的决策和组织实施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和机关其他人员一起,到工地和民工一起劳动,一起挑担子。而安时河工程及富安、东台两个电力翻水站建设会战,则由沙金茂担任指挥,他独当一面,扛起责任,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工程按时完工,投入运行。
“沙书记在基层工作多年,群众观点特别强。每逢地震、台风、海边大潮水等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大灾,他总是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82岁的梅根山时任县委办公室秘书。虽然从东台市总工会负责人的岗位退休多年,但在梅根山心目中,沙金茂永远是那个工作认真、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好领导。1981年8月31日,东台遭受十四号强台风袭击,则由沙金茂担任指挥,他独当一面,扛起责任,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工程按时完工,投入运行。
“沙书记在基层工作多年,群众观点特别强。每逢地震、台风、海边大潮水等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大灾,他总是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82岁的梅根山时任县委办公室秘书。虽然从东台市总工会负责人的岗位退休多年,但在梅根山心目中,沙金茂永远是那个工作认真、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好领导。1981年8月31日,东台遭受十四号强台风袭击,沿海风力达11级以上,又适逢高潮位期,出现了异常大潮汛。沙金茂连续三四天都在一线指挥几千人战斗,自己也挑100多斤的土,迎着大风爬上9米高的堤坝填补缺口。
二
“文化大革命”折腾得国民经济到崩溃边缘,轻纺工业缺棉花原料,农民更是“一年忙到头,没钱打火油”。摆脱贫穷状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迫在眉睫。
东台沿海有着悠久垦荒植棉的历史,已经被中央和省委列为重点产棉县之一。湖北的天门、江苏的启东皮棉总产率先实现了百万担。东台是不是也能实现粮棉双超纲,皮棉超过百万担?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酝酿和思索,沙金茂终于把他的大胆设想在县委常委会上提了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1978年11月,在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沙金茂代表县委所作的动员报告中,明确提出了1979年全县实现皮棉总产百万担的决策和措施。全县上下喊出了“站在黄海边,植好爱国棉,一人挑一担,确保百万担”的响亮口号。
“那时候,就连我们县委机关大院里都开垦了十几平方米的一个地方长棉花。沙书记说,我们搞棉花百万担,就要让机关干部们时时看到棉花、关心棉花。”87岁的王柏云时任县委办信访组组长。在统一思想过程中,沙金茂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深入各地,与会必宣,逢人就讲,为皮棉百万担鸣锣开道。由于思想发动深入,出现了领导干部大种“指挥棉”,广大农民寸土不让争种“爱国棉”,学校、机关、庭院种植“贡献棉”的热潮,形成了上上下下以植棉为荣的生动局面。
“我当年20几岁,担任城东公社党委书记,在班子成员中最年轻。沙书记一方面用‘秤砣虽小压千斤’的暖心话鼓励我放手工作,同时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对我说‘城东完不成皮棉任务,就把你的棉袄放进去称’。”68岁的徐美芳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场景。“号子震天响,扁担上下晃”。据当年跟随沙金茂蹲点的县委办负责同志介绍,当时沙金茂带领工作队在城东公社翻身大队蹲点,经常起早带晚跟社员们一起劳动,每年夏天都要晒脱几层皮。
东台耕地面积不足200万亩,在冲刺百万担皮棉县目标时,碰到既要保证全县的口粮和征购任务完成,又要实现皮棉百万担,产生粮棉争地的矛盾。为了夺取粮棉双高产,东台创新实施玉米、棉花科学夹作。这一科学种植方式在多点实验成功后,逐步推广了四年。
沙金茂和农业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一起,到棉花高产单位三仓公社八一大队七队进行调查解剖,发现这个队棉花能够超双纲,主要经验是麦子产量高,夏熟产量占全年粮食的七成以上。夏粮挑重担,秋熟可以腾出面积多长棉花,以棉花面积保棉花产量。为了把这一成功经验及时推广到全县,1978年冬天,沙金茂集中堤东所有先进单位的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到八一大队七队参观学习。“不巧开会这天下着雨雪,尽管我心里不忍,但是为了第二年的棉花大丰收,不得不带头骑自行车,领着大家一路跑了40多里,看了10个大队。通过参观大家认识到,只有麦子丰产到了家,秋熟才能放手抓棉花。”沙金茂回忆说。
终于,在全县百万干群的共同努力下,1979年12月18日喜报传来,东台县第一次实现粮食亩产过千斤,皮棉总产超百万担,开创了粮棉双高产的历史记录,成为全国第三个、江苏省第二个百万担皮棉县。1981年,东台再创皮棉收购超过百万担佳绩。由此打破了东台农业的多年徘徊局面,出现了农民收入大幅增长、集体家底变厚、城乡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团结的生动局面,农村人均纯收入从50多元猛增到130多元。
1982年初,东台县凡棉花亩产超双纲的生产队队长和先进单位代表,分乘29辆大客车光荣地赶赴南京,出席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庆功大会。东台县委还荣幸地在全国召开的棉花会议上介绍经验。“去南京的大客车上,就有我。我当时是一名生产队长。”73岁的杨万春家住东台经济开发区正团村11组,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奖状。
三
日前,国家林草局发出通知,开展第三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学习宣传活动,全国仅有5家单位入选,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中心林场榜上有名,也是江苏唯一入选单位。50余载接续传承,“唯有植树志常在,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代代林工挥洒智慧与汗水,建成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人工平原森林,走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从特到精”的发展之路,创造了盐碱荒滩变林海绿洲的奇迹,铸就了“艰苦奋斗、科学求真、守正创新、绿色发展”的黄海林工精神。
加快滩涂开发、向滩涂要宝。从1966年3月任东台县委副书记、县生产指挥部副主任,到1975年春担任东台县委书记,沙金茂一直把探究的目光投向广阔的海边滩涂,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并报省里批准后,他领导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台规模最大的渔舍垦区匡围工程,并亲自担任总指挥。1977年10月,10万民工开进工地,奋战两个多月,兴筑海堤20.2公里,围垦面积8万多亩。之后移民垦殖,增设新东乡。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滩涂开发力度,开河挖沟,排盐降渍,绿肥改碱,广植林木,建设东台林场。在十任书记、场长的带领下,一代代林场职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带动万名群众兴起造林热潮,在贫瘠的盐碱荒滩上建成全国沿海地区面积最大的人工平原森林。
目前,总面积达6.8万亩的林区内,森林覆盖率超过90%,拥有652种植物、342种野生鸟类、30多种兽类,负氧离子浓度平均每立方厘米达3800个,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全国十佳林场、中国最美林场、江苏省旅游度假区。
(记者 范进 实习生 周美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