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条子泥 中国样本地”系列报道之三 绿色海岸就是黄金海岸
在条子泥湿地公园核心区域,有一个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实样板”的美丽渔村。渔村有个有趣的名字:巴斗。相传200年前来此处的打鱼人以杂树芦苇搭棚,用乱草秫秸铺地而卧,吃饭无桌凳,就把贮粮的笆斗翻过来当成桌子,“巴斗”由此而来。地远路偏,终日辛劳,巴斗被称为“海角渔村”。30年前,改革东风焕发巴斗人创业热情,“近海小取”取出大花样,渔民收入冠甲全镇;20年前,日渐萎缩的海洋资源敲响警钟,渔民“洗脚上岸”,搞起海水养殖,村集体领办合作社走上“强村富民”之路。如今,渔民把生态优势、黄海风情、海滨风貌、红色资源化为现实财富,巴斗成了闻名遐迩的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村里的海鲜一条街人气爆棚。今年金秋时节,农民丰收节开幕式、巴斗小海鲜节相继在这里举行,江苏卫视也进村现场直播青蟹养殖丰收场景,渔家风情有趣有味,引人入胜。
东台拥有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优良生态禀赋,85公里的黄金海岸线,年复一年地向东延伸,把数以万顷的大海变成了广袤的绿洲。在千百年依海而生、拓海而兴的奋发征程中,先民给我们留下了厚重灿烂的文化传承、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也给我们留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良好风尚。巴斗的变迁,就是东台坚持绿色发展,收获生态红利的缩影。
近年来,我市在坚持生态优先、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的不懈努力中,不断提升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东台路径。布局产业,聚焦高端,加快构建沿海“蓝色经济带”;建设新城,坚持生态优先,打造“高颜值”的康养旅游休闲胜地……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热潮中,我市坚持全域无化工,对不符合产业导向的“效益”项目坚决说不,对聚绿添彩的生态项目,不惜重金投入。85公里的海岸线上,无一家高能耗重污染企业。与此同时,我市以融合发展理念联动推进绿色产业提升、宜居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加速集聚;科技创新、现代物流、创意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康养”“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异军突起。
行走在东台大地上,处处为景、步步皆画。黄海明珠金东台,不仅是东台人的宜居家园,也是让上海人、苏南人青睐的生态大公园。海滩观鸟、林间听风、民俗体验、果蔬采摘、民居民宿、餐饮购物、健康养生等越来越多的体验项目精彩亮相……广袤的滩涂湿地、连绵的平原森林、秀美的田园风光,俨然成为这座城市最为闪光的“金名片”。
在东台,不仅有大自然慷慨赐予的条子泥湿地公园,更有被誉为江苏“塞罕坝”的绿色宝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半个世纪风云变幻,昔日莽莽荒滩,一代代林工坚守传承,成就了这片总面积达6.8万亩——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林园。林中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到每立方厘米3800个,超60万株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银杏编织成黄海湿地上的绿色飘带。这里,是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一处令人打开心扉的“生态大客厅”。
在东台,不仅有享誉世界的“平原森林、候鸟天堂、生态湿地”,而且有像珍珠一般撒落在全市各地的一处处城市生态景观、一个个特色田园乡村。匠心打造的串场河景观带、何垛河休闲带、海陵大桥、结发街特色街区、草市民俗街、人民公园南拓等功能项目重塑城市精致风貌,“景产人文”互融、形态业态质态俱佳。在大海之滨世界遗产保护地条子泥湿地公园,巴斗村以“最美渔村”为主题,打造标签景点,完善灯光夜景,塑造海滨风貌;八里村围绕“甜蜜第一村”,产、村、人、文、景融合,增加“甜”的关键元素,实现错位发展。在里下河水乡,溱东镇周黄村突出“水、菱、藕”等资源,做足水文章,助推乡村旅游发展;时堰镇红庄村融入乡村艺术、农耕文化等要素,建成网红打卡地。在东台西瓜甜透大江南北的三仓镇,全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群落兰址村、官苴村、联南村三村同中求异、差别发展,紧扣瓜果蔬菜产业特色,做足田园文章,做强现代农业。稻米之乡五烈镇甘港村,融入“老家乡愁”元素,打造农旅产业;董永七仙女故里的临塔村,深挖“孝贤”文化,做足水美文章;古镇安丰的红安村,借助全国健康城市品牌,丰富康养业态;苗木产业绿满华厦的新街镇方东村紧扣“沿海苗木体验第一村”定位,增加旅游景点业态,丰富旅游体验。亮点特色鲜明,地域风情浓郁,精彩演绎“一处美”成“全域美”的现代田园牧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金秋时节,东台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生态游集中“爆燃”。国庆前后数十天内,条子泥湿地公园、黄海森林公园、西溪天仙园景区、安丰古街、东台大米节、巴斗小海鲜节、新街杮子节在中央、省、市各级主流媒体频频亮相。据不完全统计,国庆期间,我市几个主要景区共接待游客137.9万人次,还带动了东台特色农产品销售,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担任原弶港镇海洋渔业办公室主任的朱先友如今已是古稀老人了,现在,他是条子泥景区最为尽职的护鸟人。曾几何时,大海之滨,滩涂之上,一望无垠的莽莽草地,各种珍稀动物和鸟儿出没。后来,草地一点点变成了粮田,滩涂一片片成了陆地。近年来,情况又有了新变化,退渔还湿、退耕还湿,兽类、鸟儿又回来了。“特别是条子泥滩涂上的鸟儿,从来就没有这么多、这么密过。”对鸟,对人,对生态,老人的观点悄然发生了深刻变化。
(赵小石 张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