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服务新矩阵 务实精准办实事
社会救助简化审批流程、重点实施养老服务体系提升“3211”工程、对接服务易返贫户……今年以来,市民政局结合民政工作实际,精心谋划部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部分困难群众反映社会救助程序较多,响应时间较长的问题,市民政局将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给镇区实施,有效提升社会救助办理时效。简化审批流程,取消低保审核阶段公示和民主评议环节,将市镇两级审批简化为镇区直接审批。对接服务易返贫户个案处置,纳入低保4户、特困供养1户、困境儿童1户,给予临时救助4户。动态管理救助对象,共计纳入城乡低保177户240人,纳入特困供养173人,给予困难群众临时救助639人次。
加快推进困难家庭老年人适老化改造,重点实施养老服务体系提升“3211”工程,建成运营梁垛镇临塔村、安丰镇红安村和南沈灶镇兆丰村3家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托望海东路乐必居快餐店和德润广场“7+7”快餐店,建成市区2家老年人助餐点。利用市智厦C座2楼建成市“智慧养老”管理服务中心。依托第三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已培育形成约300人专业化服务团队。在全市面上初步规划“4+2+17+11”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市区、弶港镇(城市副中心)和新街镇建成运营4家综合性养老机构,市区和弶港镇建成运营2家城市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7个镇区分别建成运营1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形成镇级全覆盖;8镇11村分别建成运营1家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点及面,在全市面上复制推广。完善设施布局,健全殡葬基本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推进东台殡仪馆三仓分馆新建工程建设,推进6家农村公益性公墓改造提升。
加快推进镇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统一规范社工站标志标识及设施要求,明确人员配备、服务内容、制度建设、运营模式及时间节点,确保10月底前各镇区社工站全覆盖;专题出台目标考核文件,落实各镇区、村居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务,邀请盐城师范学院老师对村居工作者进行专题培训,今年累计培训700多人次。
开展“我为企业减负担”行动。在全市行业协会商会中发起“我为企业减负担”的倡议,进一步强化各行业协会商会规范收费意识。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1家行业协会商会采取不同措施助力企业减负,共计减轻企业负担32.02万元,惠及企业376家。
服务群众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市民政局将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民政部门职能职责和重点工作任务,在强服务、惠民生上下功夫,打造为民服务新矩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