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脚板”被动督查转向“大数据”自动比对 疫情防控119信息平台实现全域全程“天眼查”
12月15日,临近子时,市政务服务中心11楼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依然灯火通明。疫情防控119信息平台作战室屏幕墙上,实时滚动着当日管理人数、核酸采样检测、健康申报等数十项数据。几位年轻人忙着把相关数据、指令通过微信小程序推送至各镇区部门。
记者了解到,“疫情防控119平台”通过建立动态更新的“重点人员、重点场所数据库”,将“核酸采样检测系统”“公安人脸识别系统”“医疗机构诊疗系统”等融为有机整体,实现互通互联。平台基础系统每小时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自动比对,每天11时、17时、22时三个时段,通过短信通知、督导专员电话提醒、管理专员统计汇总,形成监管报表,与具体问题明细一起下发责任单位法定联络人,确保报警红灯“灭灯”到位。
新冠疫情暴发两年多来,我市探索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管控模式,筑牢防控网络,实现确诊病例零重症、医务人员零感染、社区传播零发生。但随着时间推移,常态化防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平战”瞬间转换需求,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环节完全靠人工排查管控,一定程度上存在效率不高、战线过长的问题。而且一旦出现像扬州疫情中隐瞒行程的“毛老太”,怎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堵住管控“漏点”?我市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特别是智慧医疗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疫情防控智能升级提供了基础条件。
扬州疫情发生后,我市迅速制订“疫情防控大数据溯源处置流程”,初步实现平台管控大数据要求,被盐城市防控指挥部借鉴使用。随后,自主设计、深度开发信息化疫情防控管理系统。10月下旬,东台“疫情防控119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定时进行数据推送,形成每日自动比对、短信通知提醒、分时报警交办及限时查清灭灯的常态长效信息化管理体系,做到“事不过夜”,确保所有防控措施落细落实落到位,实现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全领域、全链条、全闭环信息化管控。运行一个多月,市疫情防控指挥中心悄然实现由依靠“铁脚板”被动督查转向把控“大数据”从容指挥的转变。
据了解,“疫情防控119”分为12个子平台、119个子系统,动态实现“19项36类重点人员”核酸检测、“健康申报”人员、“大数据”排查人员、“环境消杀”情况、“十大症状”药物销售情况、“封控管控”区域管理情况、“全员核酸检测”采样检测情况、“防控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在管重点人员违规外出”情况等十项对比,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地生效。目前,该系统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赵小石 张一峰 沈荣荣 王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