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全面振兴东台样板系列报道 弘文化 塑好乡村形铸就精气神

在新街镇新街村有一处四面环水约60亩的土地,直到今天,当地的老人们还是常常提起这里关于“半片街”的故事。
百多年前,新街一带还是一片杂草丛生、漫天风沙的盐碱地。1916年,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动员近2万名海门、启东人到此垦荒植棉,创办大赉公司。他们开河筑堤、兴修水利,组建实业保安队,设立商贸区,布行、染坊、百货店、粮行等门店一应俱全,因店铺都设在路的一侧,故称“半片街”。随着大赉公司的发展,一时间“半片街”的实业、水利、交通等初具规模,市面热闹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垦殖精神与启海文化也就从那时起形成并影响至今。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新街人肯吃苦、敢争先,把先人开拓创新、无惧无畏的垦殖拓荒精神具体到生态苗木产业发展中。如今,新街苗木品种达70多种,尤其是新街女贞,冠丰杆直、品质好、规格全,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买女贞到新街,到新街买女贞”成为苗木业界共识。
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让乡村振兴的脚步走得更加深沉稳健。从当年的千顷草滩、千处亭灶、千坨盐山,到今天的万亩林园、万亩大棚、万亩果蔬,村民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这是垦殖文化的赓续发展,也是文化富民的真实写照。
放眼广袤的东台乡村大地,从田园风光无限好的甘港,到水韵莲香的周黄,从渔家风情的巴斗,到文艺十足的红庄,无一不体现乡村文化的厚重与悠久。我市在乡村文化振兴上持续发力,擦亮乡土文化名片,加强文化载体和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完善乡村文化传播形式和农村“文化+”,有效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社会文明新气象,让乡土文化不仅是寄托乡愁的简单载体,更是育民、乐民、富民的内生动力,成为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
孝贤文化在梁垛镇临塔村随处可见。卧牛汪、鹊桥、“舍子头”、桑梓河,遍布各处的文化遗迹,讲述着“天仙配”的爱情传说和孝子董郎卖身葬父的感人故事;孝贤馆、文化方碑、孝星榜,掩映村中的文化节点,传递出一个个敬老爱老的孝道古训。临塔村充分挖掘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孝贤文化倡树文明新风,通过农家宣讲、临塔好人、十佳孝媳等活动感化村民,涵养村风,将“孝贤、善良、勤劳、朴实”的美德融入精神文明创建中。
红色基因是三仓大地永恒的精神底色。在新五村,三仓烈士陵园浩气长存,新四军廉政建设展示馆为数万人传递廉政文化教育;在兰址村,粟裕将军雕塑广场庄严肃穆,拴马赔树、打井取水的红色故事口口相传;在万行村,新四军枪械所不仅是市文保单位,也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革命遗址资源,三仓镇不断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力量,从脚下土地中吸收丰厚滋养,让红色精神引领地方发展,让红色文化沁润百姓心田。
做优文化品牌,倡树文明新风。盐文化、水文化、渔文化等灿烂多彩的乡村文化引导着村民勤劳致富、文明向善;中国好人、道德模范、先锋榜样等层出不穷,推动着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的形成,文化育民的成果在乡村多点开花,亮点纷呈。
乡村文化的繁盛为文化乐民赋予了新内涵。过去,村民们农闲时不过是打打牌、串串门,现在,一个个农村书屋成为了村民汲取精神粮食的好去处。文化广场则成了大家展现风采的最佳舞台,优秀的文艺活动不仅送下去,补给村民文化生活,接地气的节目表演还会传上来,为全市文艺风景锦上添花。挑花担、打连厢、秧歌、腰鼓……优秀的乡村文化百花齐放;听讲座、看表演、跳广场舞,丰富的娱乐形式绚烂多彩,乡村文化发展让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有滋味。
做好文化乐民文章,我市不仅聚焦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村史馆、文化站、宣传窗(栏)、农村书屋、文化广场等基本建设到位,还在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上下功夫,注重保护利用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文化带上“泥土的芬芳”,增添“时光的味道”。目前,我市已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86个、幸福小广场390个 。每年开展送戏下乡100场以上,“幸福小广场”演出50场以上,戏曲进校园、“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节日”等近50场。(班雪凡/文 刘进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