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解决农业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污治理,全面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稳步推进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
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已拆除禁养区养殖场390多户,限期整治的近2000户养殖场全部整治到位,1500多家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部通过检查认定。我市对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提档升级给予大力支持,共完善蓄粪池4万多立方米,安装自动刮粪设备82套,更换节水型饮水器946个。在粪污收集体系建设方面共购置吸污车60辆,建设田间储粪罐150个,新建3个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建设粪污舍外发酵床处理车间8200平方米,示范应用5座智能堆肥发酵反应器,形成了粪污多元处理利用。目前,全市已建成畜禽粪便处理中心17个,年处理畜禽粪污约17万吨,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9%。
在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方面,过去两年全市完成水面改造面积6.5万亩,配套建设尾水净化区和生态净化沟渠,水面种植净化尾水的水生植物浮床,水中放养净水滤食性鱼类,设立进排水口标识牌,加强尾水监测。强化镇区和村居属地管理责任落实,推进养殖尾水处理设施配套,对全市8条重点河流两侧水产养殖场进行摸排整治,要求东台河、梁垛河、三仓河两侧100米范围内池塘退养,严禁池塘养殖尾水直排,整治户数总计89家3812亩。
在种植业污染治理方面大力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主推“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菜—沼—畜”等技术模式,示范应用全元生物有机肥完全替代模式。去年,我市建立“测土配方、化肥双减”示范区14个,化肥用量较上年削减0.62%计300吨。持续开展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县建设,提高绿色防控覆盖率,2021年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19个,全市农药使用量较上年削减0.53%计9吨。
同时,推进农作物秸秆离田综合利用三年行动,大力开展农业废弃物利用。引导单季稻麦面积1000亩以上的种植主体秸秆全部离田,推动串场河、东台河、梁垛河等6条河沿线两侧600米范围内20亩以上的种植主体秸秆全部离田。去年全市稻麦秸秆机械化离田面积7万亩,市场化收储利用稻麦秸秆22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3%。加强农膜及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建成废旧农膜示范站点共58个,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9.86%。(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