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市坚决打好“强基组合拳”,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基层服务占比上升到85%。“互联网+医疗健康”“健康积分”分获世界健康城市创新、创意发展奖,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国家卫生镇实现全覆盖,获评中国“长寿之乡”,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卫生工作连续五年被省政府通报表彰。
突出阵地建设,建强四级服务体系。市人民医院围绕“三甲”目标,城南院区全面启动,被表彰为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建成上海市一院分院;市中医院东院住院综合楼投入运行,建成江苏省中医院分院,成为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院。市妇保院完成整体搬迁,创成二级妇幼保健院;市三院建成智能管控中心,创成二级专科医院。建成六个区域中心,重点完善区域诊疗、急救、培训和健康促进中心 “四大功能”,安丰、时堰中心卫生院完成整体搬迁,创成省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4个,发挥辐射带动作用。17个镇卫生院累计新建、改建、扩建用房10.2万平方米,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深入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达到国家推荐标准9个,基本标准实现全覆盖,创成省社区医院8个,发挥基层基础作用。投入7500万元,村卫生室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同步开展星级村卫生室评比,发挥健康网底作用。
突出能力提升,持续优化服务内涵。大力实施“双一流”战略,出台人才强基实施方案,年均人才增量突破300人。依托“2+6”实训基地,实施全员培训、全员考核;遴选50名学科带头人,动态管理120名优秀青年技术人才和118名基层骨干。系统推进人才培养“八项工程”,拥有省“333”人才13人,争取农村定向培养医学生308名,选派13名业务骨干“双向任职”,形成市直、基层联动培养格局。建成名院分中心2个、名医工作室35个;评选50个东台市级重点专科,创成省和盐城市重点专科18个、基层特色科室50个;建成21个基层专家工作室,实现建制镇卫生院全覆盖。创伤、胸痛、高危新生儿和高危孕产妇等“五大急救中心”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建成120急救体系“1+8”,一个中心实时调度,8个基层分站高效运行。投入3亿元,实施医疗设备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诊断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突出数字健康,创新医疗服务质态。“十大中心”促共享。远程会诊中心,上连三甲、下接镇村、实时会诊;心电诊断中心,村级检查、中心诊断、即时反馈;临床检验中心,镇村采样、物流转运、中心检测;影像诊断中心,镇级检查、集中读片、实时诊断;区域审方中心,镇村处方、中心审定、精准诊疗;智慧急救中心,智能调度、网格出车、急诊急救;健康随访中心,病情入库、个性随访、链式指导;医护调度中心,网上求诊、划片派单、送医上门;药物配送中心,线上下单、专家审方、送药上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承接、统一消毒、按需配供。建优“云诊室”和“家医签约”平合,推广“健康云银行”,完善健康积分管理。龙头医院上线运行智能查询等智慧系统,镇卫生院新增辅助诊断等智能设备,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辨识等自助仪器,建成市镇两级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
突出服务优化,提升公共卫生保障。实施百岁老人关爱行动,建立高龄老人个性化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定期跟踪。全面实施三孩政策,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创成省普惠性托育机构1家。创新中医服务,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成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1个、中医名医工作室17个。镇镇建成中医馆、村村拥有中医阁,建成省标准化五级、四级中医馆11个,三级中医馆实现全覆盖。推进医防融合,大力推进高糖关怀、妇幼关爱、男性健康关护等“四项”行动,构建慢性病筛查、定诊、评估、管理“一人一档一案”全程服务模式。率先实现家庭病床试点,实行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绩效考核“三统一”,建立“医保结付90%、个人负担10%”的费用分担机制,形成医患双赢良好局面。( 唐雅 刘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