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九 为民惠民 倾力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本报评论员
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我们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必须把民生保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要立足发展“促民富”。突出就业优先,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发挥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作用,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农旅融合增加经营性收入,支持鼓励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深入推动土地流转、盘活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积极用好惠农政策、农业保险增加转移性收入。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要聚焦关切“解民忧”。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聚焦“教好”,引导教师“专业+卓越”发展;聚焦“学好”,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聚焦“办好”,指导学校“内涵+特色”发展。充分激发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东台教育竞争力和吸引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学有优教”的需求。要高质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完善、数字健康擦亮品牌及中医药振兴、药品供应保障、医教研综合水平提升等相关领域发展,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要系统规划“一老一幼”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养老托育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普及公益化指导、普惠性服务、社会化运营结合的托育模式。要弘扬地域特色文化,保护好具有历史韵味的老建筑、老物件、老手艺、老地名,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让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要守牢稳定底线“保民安”。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举措,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防护,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顺利渡过流行期,实现防疫转段平稳有序。从严压实安全生产“四方责任”,坚持安全生产与转型升级一起抓,常态化开展危化品、城镇燃气、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渔业船舶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巩固拓展扫黑除恶斗争成果,升级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倾力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各地各部门要把把责任担当贯穿到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每一件实事中,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