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系列评论④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坚定不移把握“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我市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愈发强劲。紧抓省委“助力提高苏中苏北地区创新浓度”机遇,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提出“重心向产业创新聚焦,资源向企业创新集中,做强新质生产发展科技支撑。”全面激活产创联动、数实共进的科技创新引擎。
培优科技创新矩阵,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企业作为市场的行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对象,是创新的知识生产和成果转化的中心,对生产力的更新换代发挥着主导作用。从我市企业转型发展实际看,就是要扎实抓好高企培育、专精特新、股改上市“三件事”,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源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培优、创新型领军企业锻造培强,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推动形成更多高价值专利产出、产学研合作成果。要把高企培育作为突破口,“内培”“外引”两路并进,“小升高”“规升高”两手重抓,真正让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见效。要坚持梯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让更多中小企业打造更多“招招鲜”“时时鲜”新技术,练就“独门绝技”进而“独步天下”。要“一企一策”做好重点企业上市服务,拓宽视野扩充上市后备企业库,推动企业发展再上台阶、再创辉煌。
建强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双链”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竞争的顶端,是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竞争。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竞争,最终要落脚到重大基础性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比拼上。要以更宽的眼界,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将创新融入产业、平台建到企业、目光撒向全球,让创新的准星更准、效率更高。更加突出有质量、有层次、有效果、有品牌,更高标准建强科创平台,实现一个产业设立一个研究院、一个专业孵化器、一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一个产业引导基金。通过重点产业链由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公共技术平台,加强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新建成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有序的产业链创新体系。坚持跳出一隅一域,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精心举办长三角(东台)创新交流活动,打造一批“域外孵化+本地转化”的科创飞地,让科技之花遍结产业之果。
塑优科技创新生态,造浓创新创造氛围。一个生机盎然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要将科创体系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针对不敢创新、不愿创新、不会创新,做足做优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保障支持,推动高效便捷友好的一流科创生态加速形成。对接用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更加关注优质初创科技企业,鼓励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营造良好科技金融环境。持续放大“来东台·赢未来”品牌效应,扎实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进一步做优黄海英才湾、青年人才驿站等服务载体,完善留才补助、培训补贴等配套政策,办好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健康等“关键小事”,营造海纳百川、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