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四仓:薪火相传映振兴
“看着这些黑白照片,听着老党员的讲述,就像亲眼看见前辈们边躲避战乱边苦读的场景。”在许河镇红色四联中展馆里,暑托班的孩子们指着玻璃展柜里的旧课本,脸上满是郑重。
讲解员、镇原文化站站长杨静指尖划过一张黑白照片:“看,这就是鲁灶庙,后来成了四联中校务部,河边就是师生们搭的茅草房宿舍……”红色故事像一粒火种,在孩子们眼底悄然点亮。
四仓村的土地上,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肌理。1943年,为躲避战乱,栟茶中学、东台中学等八所学校陆续迁至许河镇四仓村鲁灶庙,组建起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简称“四联中”,成为烽火苏中“小联大”之称的革命摇篮。
当年,来自南通、如皋等地的爱国青年冲破封锁线,与本地学子、调干生、残疾军人一道,在26间破旧庙房里开启求学之路。门板当黑板,石灰锅灰做粉笔,木板系绳背身上当课桌,寄宿生分散在村民家中,教师睡草铺是常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学子们,既学文化也练射击,1944年起大批投身战场与根据地建设。办学三年间,“四联中”最多时有师生千余人,共培养输送3000多名干部,有的化作纪念碑上的名字,有的成了建设新中国的栋梁。
“四联中是四仓村的根与魂。”村党委书记万海燕说。如今的四仓村,用“红、白、橙、绿”四种颜色,把烽火岁月的期盼化作实景——村民人均收入4.8万元,获评省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称号。
红色传承焕发新生:2013年“四联中”遗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纪念墙建设启动,展馆内的老照片与旧物件,静静地诉说着“忠诚精进”精神密码。白色四仓因盐而生:这片土地曾浸润在盐卤之中,依傍滨海,有着“盐文化”的灿烂历史。橙色产业日益茁壮:170多家企业深耕水上救生器材领域,让12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绿色基底愈发厚实:电商直播驿站带动特色农产品外销,1200亩流转土地变身长三角“小菜园”,直供上海商超,村集体收入逐年攀升。
漫步四仓村,宽阔的马路串联起农家小楼,健身器材旁笑语阵阵。村口标识、秋实桥、景观大道透着乡土气息,文化礼堂、幸福大舞台成了村民打卡地,电商快递中心、智能垃圾分类点让生活更便捷。
最暖的是村里的“夕阳红”。280多位留守老人曾犯愁的三餐冷暖,如今有了着落:日间照料中心的玻璃窗擦得锃亮,老人们围坐一起打扑克,营养餐厅的蒸汽里飘着肉香。隔壁卫生室设备齐全,医生定期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量血压。78岁的王爷爷总说:“当年‘四联中’的老师护着学生,现在村里护着我们,都是贴心人!”
如今,“四联中”的故事仍在延续。该村以“党建+产业+服务”模式为引擎,深挖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许河冬瓜与救生器材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四治理四提升”让村庄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四仓村,这座因盐得名、因红而兴的古村落,正以“忠诚精进”的精神底色为笔,以产业振兴与生态宜居为墨,在新时代续写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周宴 杨阳 曹坤 刘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