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子泥湿地成全球小青脚鹬最重要栖息地
初秋时节,东台条子泥湿地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候鸟迁徙季。在这片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的湿地上,濒危珍稀鸟类小青脚鹬的种群数量连续数年突破学界预估,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典范。
从不足千只到2600只:种群数量屡创新高
8月中旬的天文大潮期间,北京林业大学研究团队在条子泥湿地记录到200-300只小青脚鹬已抵达。据杨红燕博士介绍,自2020年系统调查以来,小青脚鹬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9月1200余只,2021年1300余只,2023年1800余只,到去年9月下旬更是创下2600余只的新高。
这一数据令国际学界震惊。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组织此前对小青脚鹬全球种群的评估一直认为不足1000只。而如今仅条子泥一地就记录到2600只,占全球预估数量的近三倍。
生态修复显成效:打造候鸟“五星级驿站”
生态摄影师李东明近日捕捉到多只正在换羽的小青脚鹬。这些从俄罗斯东部鄂霍茨克海岸繁殖地远道而来的“贵客”,将在条子泥停留1-2个月,完成从繁殖羽到冬羽的“换装”。“它们需要在这里积蓄能量,长厚脂肪,最快也要20多天才能完成换羽。”李东明向记者“科普”。
专家分析,小青脚鹬“偏爱”条子泥的原因有三:一是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辐射沙洲脊群,为鸟类提供了广阔的觅食空间;二是当地实施的退渔还湿、湿地修复、除治互花米草等生态工程成效显著;三是专门建设的720等高潮位栖息地,为候鸟提供了安全的避潮栖息场所。
中国担当: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示范
“条子泥已成为小青脚鹬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停歇地,是最密集的聚集区域。”杨红燕博士表示,这一成就体现了我国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大国的担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卫星追踪发现,小青脚鹬的觅食范围可达数十甚至上百公里,远超其他濒危物种。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条子泥湿地的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这片黄海之滨的湿地正为更多珍稀物种提供安居乐业的家园,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保护的智慧与成效。(陆军 黄伟伟 樊繁 李成邦)
短评:践行“两山”理念 创造生态奇迹
全球种群评估不足千只的濒危物种小青脚鹬,却在东台条子泥湿地屡创种群纪录新高——从2020年的1200余只到去年2600余只的壮观集结。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印证。
奇迹背后,凝结着科学修复的持久努力。我市以“退渔还湿”“除治互花米草”等硬核举措重塑滩涂生态,依托世界级辐射沙洲脊群,为候鸟量身打造了觅食天堂与安全驿站。飞羽的选择,是最公正的生态投票。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践行“两山”理念,我们要以更坚定的决心守护湿地生态,以更科学的举措修复自然家园,以更开放的胸怀共建生命共同体。要让每一片滩涂都成为候鸟的驿站,让每一条迁徙通途自由振翅,让每一种珍稀物种都能生生不息,使“两山”理念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陆军)
李东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