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湿地环资法庭以司法之力守护生态之美 抓前端治未病筑牢生物多样性屏障
在广袤的黄海之滨,潮汐与河流共同雕琢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湿地——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关键驿站,是麋鹿自由奔跑的家园,也是司法利剑守护生态多样性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市人民法院黄海湿地环境资源法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新机制、精准司法和柔性修复,书写了一份“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
“以为打几只鸟补身子没关系,没想到触犯了法律。”2023年,周某、陈某和贾某因非法猎捕17只野生动物(1只为刺猬,13只为珠颈斑鸠,3只为山斑鸠)被判拘役,并赔偿生态损失5000元。这起看似普通的案件,却成为我市法治宣传的典型案例。
法官表示,针对非法狩猎、排污等“小微危害”,法院始终坚持“零容忍”,从严惩处线上线下野生动物交易,集中宣判涉野生动物犯罪;对违法排污、非法提炼危险废物等行为“从严从重”。“群众认为捕几只螃蟹无伤大雅,但通过公开庭审和生态赔偿,让‘小危害’产生‘大警示’,有利于遏制违法猎捕鱼蟹、青蛙等犯罪行为。”法官介绍。
曾经的偷猎者王某,如今是湿地公益林的“护林员”。2021年,他因非法猎捕646只“三有动物”获刑七个月,并需赔偿19.8万元生态损失。面对无力支付赔偿金的困境,法庭创新采用“劳务代偿”——王某通过两年公益护林抵偿债务,经评估合格后免除剩余赔偿。
这样的“修复式司法”已成为黄海湿地环资法庭的鲜明特色。市人民法院将恢复性司法理念贯穿案件审理始终,积极创新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设立黄海湿地碳汇能力司法修复基地,推广增殖放流、补植复绿等措施:累计放流鱼苗30余万尾,补种复绿260余亩。在一起非法采砂案中,被告人不仅被判刑,还需参与河道整治。
惩罚不是目的,让生态“伤痕”得到修复才是关键。2020年,两头麋鹿因车祸死亡引发关注。法院在判令肇事者赔偿6万元的同时,向交通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在麋鹿出没路段增设警示牌。这一建议促成16套警示标志落地,此后未再发生类似事故。
“每起环境案件都是生态治理的富矿”。近年来,市人民法院黄海湿地环资法庭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实施环资审判精品司法建议工程,推动自然资源、交通等部门完善管理漏洞,实现“建议一件、治理一片、服务一方”。
“黄海湿地是‘地球之肾’,更是世界自然遗产。”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许雪峰表示,法庭正推进审判专业化、服务精细化、诉讼便民化、品牌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五化”建设,精心守护好世界独此一份的湿地资源。
夕阳下,数万只候鸟在黄海湿地翱翔,麋鹿群在滩涂悠闲觅食。这片世界自然遗产的生生不息,正源于司法与生态的同频共振。正如法官所言:“每一份判决、每一次修复,都是为子孙后代留下‘诗与远方’的承诺。”(许翰文 张计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