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圆梦助学”项目25年托举2656个大学梦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我一定会带着这份关心和期望,在大学里认真读书,将来回报社会!”开学前夕,受助学生小新(化名)特意给市妇联打来致谢电话。不久前,5000元“圆梦助学金”打到了她的账户,缓解了一家人的焦虑。
小新母亲早逝,家中欠下债务,父亲靠务农和零工独自抚养她长大。不料,父亲在劳作中右眼受伤失明,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今年,小新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但几千元学费却成了压在这对父女心上的一块巨石。正在他们一筹莫展时,村干部送上了“圆梦助学”信息。5000元助学金及时到位,让她终于能安心迈入大学校门。
新学期,像小新一样接受到这份温暖的,还有全市116名及我市对口支援协作的陕西省耀州区10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他们获得的,是政府与社会爱心人士携手送上的支持与关怀。
“圆梦助学”是我市连续实施25年的民生实事项目,由市妇联牵头组织,旨在资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大学新生。近年来,项目进一步扩大帮扶范围,将“因病返贫、因灾因祸致贫”等特殊困难家庭学生也纳入重点关怀。根据困难程度、学习成绩和实际需求,助学金分为一次性5000元资助和四年总额2万元资助两档,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获得直至研究生、博士阶段毕业的持续资助。
新学期伊始,市领导带队与市妇联工作人员一道,深入镇区走访慰问今年新受助的大学生。他们穿越堤东沿海片区与堤西水乡,走过田埂小巷,走进单亲家庭、事实孤儿的家中,不仅送去助学金,更送上真诚的关怀与鼓励。
“学校在哪?”“什么时候报到?”“对未来有哪些规划?”走访中,市领导与受助学生和家人亲切交谈,鼓励他们珍惜机会、奋发向上,并嘱咐基层干部持续跟踪困难学生的需求,强化帮扶措施,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一位佝偻着背的老人接过助学金时连连道谢:“有了这笔钱,孩子上学,我们心里就踏实了。”一名即将踏入医科大学的女孩坚定地说:“我一定努力学习本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将来回报社会。”
据介绍,“圆梦助学”源于市妇联25年前的一次下乡走访。当年,市妇联工作人员在调研中偶然得知,有贫困学生考上大学却因经济原因无法入学,深受触动,返程后立即着手推动资助工作。市妇联主席夏亚萍谈起这段“老传统”时说:“第一年,资助了7个孩子,后面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达到173名,近年来,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申报的孩子变少了。”二十五年间,市妇联主席几经更迭,但这一爱心项目从未中断。市政府更将其纳入每年的民生实事清单,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兜底保障的方式,广泛动员爱心企业加入慈善行列。
截至今年,“圆梦助学”项目已累计资助2656名优秀学子,发放助学金1363.68万元。这一公益品牌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助学机制,实现对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和持续支持。“我们是兜底的项目,只要符合规定、别的项目报不上的,我们都会尽力资助,确保每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因贫困失学。”夏亚萍说。
爱心企业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参与,是“圆梦助学”可持续推进的重要支撑。东台农商银行2010年启动“圆梦助学”活动,累计帮扶优秀的贫困大学生321人,发放助学金近570万元。江苏仁智不锈钢有限公司董事长伍祥东通过“圆梦助学”项目资助学生158名,捐助总金额258.8万元。“我虽然不算最富裕的,但实在不忍心看到好学生因为经济问题上不了学。”伍祥东道出捐赠初心。
学海无涯,大爱行远。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社会团体和普通市民加入到这场持续二十五年的爱心接力中,携手托起一批又一批贫困学子的大学梦。(叶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