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溱东镇 奋楫溱东涌金浪 水乡织锦启新篇-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新闻 > 正文

溱东镇 奋楫溱东涌金浪 水乡织锦启新篇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567     日期:2025-11-19 11:22:31
阡陌里下河水乡,编织着生生不息的梦想;悠悠泰东河水,涌动着击楫而歌的情怀。从昔日先民围垦制盐的筚路蓝缕,到如今产业新镇拔节生长的铿锵步伐,水乡明珠——溱东,正以“奋楫者”的姿态,在时代的浪潮中击水前行,激起产业腾跃的“金色浪花”;更以“织锦人”的匠心,在水乡画卷上精心绣制

阡陌里下河水乡,编织着生生不息的梦想;悠悠泰东河水,涌动着击楫而歌的情怀。从昔日先民围垦制盐的筚路蓝缕,到如今产业新镇拔节生长的铿锵步伐,水乡明珠——溱东,正以“奋楫者”的姿态,在时代的浪潮中击水前行,激起产业腾跃的“金色浪花”;更以“织锦人”的匠心,在水乡画卷上精心绣制乡村振兴与民生幸福的崭新图景。

实体筑基

硬核实力锻造增长引擎

发展是硬道理,产业是压舱石。翻开溱东镇实体经济的成绩单,一组组鲜活滚烫的数据,编程着“进位争先”的实干密码,诠释着负重前行的韧性跃升:今年 1至10月份,工业实时开票109亿元,同比增长18.4%——这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28家开票销售超5000万元企业、14家超亿元企业,以及3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共同勾勒出企业梯队蓬勃发展的壮阔图景。固定资产投资277.6%的惊人增速,如同强劲的心跳,贮满了未来增长的巨大势能。

项目为王,决战决胜。从“压实责任链条”到“聚焦重点项目倒计时”,溱东的发展节奏紧迫而清晰。青山系项目的快速推进、JIT供应链中心的超前布局、威尔中核等重大订单的交付……“溱东速度”的背后,是“干字当头、分秒必争”的硬核担当,展现的是抢占赛道的敏锐与效率。

创新驱动,破壁未来。擘画“十五五”,溱东已将目光投向更远。培育创新梯队、推行“集群式”数字转型、强化数据赋能StoB(产业链-客户)集采功能……这些举措直指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尤其是针对特钢产业中小企业数字化痛点提供轻量化服务,不仅是解决当下问题,更是以创新重构产业生态,为“溱东智造”积蓄爆发力。这里的产业发展,正从“制造”的高原,奋力迈向“智造”的高峰。

乡村蝶变

五线谱奏响和美乐章

用绣花功夫,以“织锦”匠心,编织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勾勒水乡气韵的生动图景,溱东的实践,宛如一曲和谐的五重奏,让乡村焕发由内而外的勃勃生机。

产业引擎激活造血功能。7.3万亩粮食播种是安全的底线,特色农产品基地是增收的源泉。“一村一项目”支撑村集体经济稳居省定经济强村行列,特色农业与绿色工业交织出强村富民的坚实底纹。

生态画笔勾勒宜居画卷。投资300万元提升人居环境、疏浚河道、改造户厕、治理养殖尾水、推进“小田变大田”,传统村落周黄、草舍通过省级初审……从“面子”的美化到“里子”的治理,让“绿水青山”可感可及,一系列生态举措如丝线穿引,绣出水清岸绿、田畴沃野的宜居底色,让传统村落焕发新颜。

文化根脉涵养文明乡风。省级非遗“打连厢”“溱湖刻纸”的活力焕新,红色宣讲、情景歌舞的屡获佳绩,“我们的节日”等50多场活动服务20万人次……文化盛宴滋养着百姓的精神世界,让乡风文明在传承与创新中绵延。

组织堡垒提升治理效能。“溱进号”党建品牌引领下,“书记项目”激发“头雁效应”,“红东亭·溱进号”服务队传递组织温暖,网格化治理精准高效,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坚实格局。

人才民生夯实共富根基。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引才育才,“新农人”培育、用工洽谈会促进就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为老服务织密社会保障网,发展成果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与幸福生活。

民生润泽

幸福质感充盈每处角落

发展的温度,最终由民生福祉来度量。溱东的改善民生,细致入微,直抵人心。

文明浸润提升幸福质感。“党建+文明”融合,“溱小进”宣讲员用音诗画演绎红色故事,让理论传播接地气、润人心。“积分超市”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热情,“小板凳议事会”激活末梢治理,文明家庭创建率82%,彰显了社会治理中“软约束”的硬力量。

15分钟生活圈托举“小确幸”。从“医保服务圈”全覆盖到“长者幸福食堂”,从新春招聘会提供800个岗位到特殊群体精准救助,公共服务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末梢,托举起百姓日常的安心与便捷。

安全底座筑牢发展屏障。“走村行动”排查环保隐患,智慧监管平台24小时值守,初信初访化解率98%,安全感连续领先……这些数字背后,是百姓实实在在的安心与信赖,为社会繁荣提供了最稳定的基石。

潮涌江河千帆竞,奋楫笃行启新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溱东全镇上下正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强大动力,锚定“十五五”发展蓝图,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水乡大地上接续挥毫泼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镇域实践的崭新篇章,为强国复兴伟业贡献更多溱东力量!组稿:张蓉蓉 陆军 杨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