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五一期间,五烈镇甘港村的朱先生从省城回乡探亲。傍晚挽上母亲沿着家门前的柏油马路散步,一路上,三三两两的村民漫步闲谈、怡然自得。两旁一幢幢青瓦白墙小别墅,在绿树翠竹掩映下显得格外宁静与雅致。
“如今的乡村,不仅生活环境变美了,日子也更有盼头了,想不到老母亲这么大年纪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朱先生由衷感叹。
在我市,像甘港村这样“回得去过去,望得见未来”的新型农村社区,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持续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建成25个新型农村社区,创成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个省级传统村落,建成220个美丽宜居村庄。
聚焦村落保护利用。我市坚持规划引领,整合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和各类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规合一”,安排村庄规划选址。通过村庄合并,推动土地流转,着力拓宽发展空间。
引领传统村落传承。选材上本土化,在村庄建设中尽量以最自然、最不经意、最少的建设改造提升乡村环境,运用渔村、小青砖、渔网等本土材料打造微型节点,增强乡土气息;运用本土树种、草种生态驳岸、栽植绿化,保护乡村肌理;加强传统建筑符号保护,保持本土建筑风貌。文化上传承化,按照堤东滨海风貌、堤西里下河文化、中部历史人文等特色分类,深挖村庄文化底蕴和本土特色,重点打造村庄文化传承,弶港镇巴斗村渔民之家展示渔民生活风采,老船长小屋发扬革命精神;溱东镇周黄村英雄战歌纪念广场,缅怀革命烈士,弘扬红色文化。产业上融合化,村庄建设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基础, 25个新型社区建设中向工业园区集中的11个、特色农业村11个、发展乡村旅游的3个;鼓励发展主题民宿、农耕农艺体验、农家特色餐饮、乡村康养等多元业态,让更多村民自主创业。
突出示范引领作用。精心调研筛选八镇十一村,立足资源禀赋,注重功能提升,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区。深挖“水乡、田园、湿地”自然禀赋优势,因地制宜优化农村房屋、街巷风格风貌,塑造和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区域特色、建筑风格等“乡愁”基因,建设特色乡村,同步提升农村形态、业态、质态。(刘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