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热土编织强村富民绚丽画卷
扎根热土编织强村富民绚丽画卷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五烈镇甘港村党委书记刘怀仁
“甘港人家”前飘着鲜艳的党旗,“安心老家”旁立着“东台大粮仓”,镶嵌在甘港湖畔的巨幅稻田画已是清晰可辨。这般如画风景中,新近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老书记刘怀仁正日夜奔忙在打造串场河风光带第一线。过细做好群众工作,把甘港打造得更新更美,他带着全村人踏上了新的奋发征程。
时光回溯到27年前,甘港是五烈镇位置最为偏僻的经济薄弱村。20年来的坚守奉献,刘怀仁从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汉子变成了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甘港村成了一颗镶嵌在盐阜大地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明珠。刘怀仁依然是为民服务初心不改,强村富民一马当先。
默默奉献 挖掉穷根拓富路
当年组织上找刘怀仁谈话,要他回家乡甘港村担任党组织书记时,甘港村负债270多万元,交通闭塞,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到市区要靠摆渡;村党组织涣散,村民矛盾纠纷不断。刘怀仁说:穷不生根、富不天生,豁出这一百多斤,也要挖断家乡的穷根!
他到村后,果断对几家资不抵债的村办企业进行改制,从外地引进人才,多方筹措资金修路造桥,改善交通条件。资金困难的时候,他几次以自己的房产为抵押,靠个人借贷渡过资金难关。
国道、省道穿村而过,他全力让区位优势成为发展优势,推进工业、三产服务业联动发展。10年前,他创新思路,采取以土地置换资金、以资金兴建厂房、以厂房招引项目的形式,在甘港建设全民创业园,吸引客商来甘港投资兴业。如今,创业园已经升格为全镇产业集聚的“五烈机车产业园”,与邻近的经济开发区差异发展,共同提升。
五烈镇特色农业异军突起,味稻小镇创树特色,东台大米叫响品牌,刘怀仁率领群众乘势而上,致力做大优质稻米特色产业,流转土地240亩,建成总面积1800多亩的优质食味稻米超高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实施全程绿色防控。甘港大米获得江苏好大米金奖,远销上海、浙江和苏南各地。诺亚农业发展公司建成60亩智能大棚,引进全球近100个西甜瓜新品进行本土化培育改良,形成立足东台、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西甜瓜新品推广网络,江苏惜禾农业公司甘港桃园培植的“锦绣黄桃”,获得全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证书。
与时俱进 绿满甘港花满园
村集体经济有基础,强村富民有了起色。刘怀仁眼界宽了,思路更活,他和村党委一班人果断转变思路,“构建生态家园、发展乡村旅游、壮大专业市场”,一张蓝图绘到底,甘港越建越美丽。
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民创业,甘港形成了小化工、小橡胶、小造船“三小”产业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小”企业有污染、层次低的问题凸显。刘怀仁挨家逐户登门动员,一家家关掉了这些小企业,发展三产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中国东台村史馆、百坊园、百草园、百果园“一馆三园”核心景区相继建成开放,“甘港老家”名头越叫越响,成为我市近郊乡村游的新亮点。与此同时,高起点规划村居建设,甘港中心村、“甘港人家”生态居住区、甘港新型农村社区迭代升级,越建越美,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省级示范卫生站、文化礼堂、颐养院、停车场、警务室、游客服务中心、农民休闲广场和便民超市等公共配套一应俱全。
2018年,刘怀仁抓住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和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契机,重新谋划甘港老家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按照提升品质、丰富内涵、做强品牌的要求,对村入口、主干道、河道、桥梁、村居、田园风貌进行景观化打造。历经数载,一条串联村史馆景区、自然村庄体验区、特色田园观光区、甘港湖桃园休闲游览区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脱颖而出,让甘港村真正成为看得见美景、找得到乐趣、留得住乡愁的最具魅力的休闲乡村。
心系百姓 富了口袋富脑袋
刘怀仁常说,当干部就得为老百姓办事。他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克服资金困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通过“向上争取一点、企业捐助一点、群众筹集一点、集体挤出一点”的办法,先后投入6300万元,新建水泥路面25公里,桥梁67座,使全村所有8户以上的居民点都铺设了硬质路面。
在大力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他始终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提升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根据农村的现状和群众的思想实际,征求各方意见,制定《甘港村村民道德守则》,并以此为内容,谱写成《甘港道德歌》,制成光碟,发放到农户,引导村民唱道德歌、做文明人,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被江苏文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向企业和农户延伸,使远程教育网络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农民致富的引路人。200名村民报名参加市富民创业网络大学学习,9个规模企业全部设计了企业宣传网页。在全市率先建立远程教育中心村,村里85%的住户接上远程教育网络,搭上致富的网络快车。他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建成甘港戏坊,芦花美群众文化合作社作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亮点,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报道。东台民生公交公司的一名司机跑了一段甘港线路后感慨地说:“甘港这个江苏省文明村名副其实,这里村民的素质就是不一样。”(张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