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卓绝赴荒滩
【编者按】林海滴翠,绿意盎然。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在美丽的东台沿海,壁立于陆地与大海之间的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同样是一片蕴含丰厚的精神宝藏。55载接续奋斗,创造了盐碱荒滩变林海绿洲的奇迹。一代代林工奋发不止,发生在密密大森林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科学求真、守正创新、绿色发展”的黄海林工精神,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熠熠生辉,正内化为我们奋发现代化征程最为宝贵的精神动力。即日起,本报推出“赓续传承黄海林工精神 激情奋发火红年代”系列报道,讲述荒滩变绿洲的传奇故事,以飨读者。
56年前的东台沿海,还是一望无际的滩涂。土壤碱性重,含盐量高,只有茅草之类的植被可以在这里存活。1965年,东台县委县政府将目光投向这里,决心让盐碱地上披上绿装。
当年7月,招聘计划在县城三个街道发出。10月,林场便迎来了第一批垦荒人,他们被称为“十八勇士”。
当时的林场只有一户人家,到处都是茅草,草田里随便一走,就能碰到獐、草兔、鹤、刺猬。这里没有淡水,没有蔬菜,林场人吃的,是县里组织人送来的咸菜,由于长期缺乏营养,18勇士中,有几个年轻人头发都白了。
在林场发展的前几年,是条件最为艰苦的时期。刚去林场时,人员临时吃住在堤闸管理所,生活起居很是困难,建设林场场部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当18位职工走到规划中的二区,听说这一片荒芜、一洼水塘的盐碱地就是要建的林场场部时,大家一齐发声:这就是我们的安身之地?
好在“眼怕手不怕”。其中一位说,开拓者,就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后来,林场全体人员每天往来于东台河闸与场部之间,搬运砖头等建筑材料,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割茅草、盖屋顶,经过20多天奋战,8间单砖墙、草盖顶的场部落成。
场部大体分为食堂、职工干部宿舍,干部办公室和宿舍在一起,用芦苇耙一隔,内为宿舍,外为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大伙儿戏称为“多功能宿舍”。东台林场就这样硬是在海滩上安下家来。
由于沿海水碱分重,不少塘水起了沫,烧的茶水都是泛黄的。林场人起初便是饮用这些水。为了解决饮水问题,林场干部动了一番脑筋,他们看到在林场开采石油的队伍即将撤走,就和他们商量可不可以留下开采时的管道?征得同意后,他们以该管道为井,打通了林场的第一口井。这口井位于林场三连,一连和二连的饮水,用拖拉机运送,直到一年后,另两个连也打了井,这样林场就有了三口井。有了井水,林场解决了饮用水的问题,然而生活用水仍然紧张,林场人常常一个月才能洗一次澡。
后来,他们在盐碱地上种起了林场的第一棵树——丁刺槐。“十八勇士”在这里呆了七年左右,他们日复一日地劳作,原先的海滩地上,开始有了绿,渐渐有了树,逐渐出现了林带……(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