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为本的坚守
上个世纪,苏北沿海各地都在滩涂上进行了大面积拓荒造林,但像黄海森林公园这样完好保存下来的屈指可数。
如今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人造生态林园,黄海森林公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六十年代建场之初的拓荒改碱;七十年代的知青造林;八九十年代的低产林改造;近二十年来的改革发展。不论如何变,律动于东台沿海的绿色葱茏总在不断增加。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东台林场人始终以林为本,坚守着这片绿。
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周边县市一些林场也仿效“分田到户”搞起了“分林到户”,分到林地的员工砍树造田收入普遍增加。时任东台林场场长的朱龙山率队专程前往考察,看到一片片林地被毁损的惨景,急得直摇头:“砍林种田绝对不可以,这是在搞破坏啊!”他发动全场员工动脑筋、想办法,在林间套种黄豆等经济作物,不动一棵树,不损一片绿,也增加了员工收益。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春风吹进事业单位,“事改企”是重要的改革模式,周边县市同类型单位也都是这么做的。当时有句流行语:“改革不改制,就是不成功。”东台林场被列为全市三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这一次,林场领导和职工意见一致,什么都可以改,唯有林地不能分!在这轮改革中,东台林场在坚持林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林业集体生产经营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制定出包括人员精简、绩效优化、集体减负等一揽子改革方案,得到了市领导认可。时任场长沈帮勤与全场员工约法三章:林地伐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砍多少、补多少,林地总面积只能增、不能减!保住了林地的林场人放开手脚加速低产林改造。场里打破从不借钱的惯例,申请林业贴息贷款100多万元,购置新机械,壮大机耕队,仅1994到1995两年间改造低产林就达近万亩。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新世纪后的数年间,东台林场“掌门人”更换为陈存观。其时,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已至尾声,改革不改制的林场又被尖锐地提上议事日程。在市里的改革过堂会上,陈存观忐忑不安地提出了三套方案:一是林场改为股份制企业;二是对林场进行招投标;三是保持现状。市领导慎重思考,最终决策:造林千辛万苦,毁林数日之间,我们不能做千古罪人!从这年起,每年三月,市里都要在东台沿海开展植树造林大会战,市四套班子领导身先士卒,全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市民群众踊跃参加,这也成了定格在东台人民心目中的一道温馨风景。
时光流逝,一派生机闪耀在黄海之滨,一片森林闻名于大江南北。一代代东台林场人凭借执着的信念,守住了森林,守住了绿的本色。(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