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四大体系精准发力 多措并举提质增效
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健全农业产业、生产、经营和强村富民帮促四大体系,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走在省市前列。先后获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创成盐城市首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乡村振兴年度考核位居全省第一等次。
聚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一镇一园一品”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4+N”主导特色产业升级,高规格建成5条高效农业示范带,打造盐城市级农业园区18个,创成国家产业园1个、省示范园2个,引领形成西瓜、蔬菜、茧丝等6个超30亿元产业集群。依托沿海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仓绿色食品工业园提档升级,大力招引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拓展精深加工、仓储保鲜等全产业链。海升果蔬、保尔花卉、中农联云仓农商城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13家,居全省前列,其中部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43亿元。加快推进农业深度转型,实现多业态增值、全链条受益,休闲农旅、农村电商等新型产业加速发展。精心打造甘港老家、孝贤临塔、巴斗渔乡等美丽乡村,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家、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5家,特色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超34亿元,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市和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市。
聚焦高效供给,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紧扣粮食安全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保供要求,完善各项关键措施,全市农产品稳供保障有力。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102.26万吨,连续5年保持百万吨以上;生猪年出栏77万头,存栏53.5万头,在生猪生产十强县(市)评比中列全省第一。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设施农业“机器换人”工程深入推进,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科技支撑持续增强,吴明珠院士工作站、张洪程院士创新试验基地成功入驻三仓园区、五烈园区,建成全国种源中心3个、省级以上涉农科研平台23个。推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离田利用,强化水产养殖尾水整治,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构建农膜及农药包装物回收网络,全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治理、四提升”三年行动圆满收官,“8镇11村”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区基本建成,“7镇7村”第三批示范区循序推进,2020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省第一等次。
聚焦质效提升,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全面叫响“东台大粮仓”区域公用品牌,获证绿色有机食品112个,创成东台大米、沈灶青椒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5个,全省第一。“东台西瓜”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全国最具综合价值地理标志产品、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等称号。“东台大米”先后斩获“江苏好大米”品牌金奖、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殊荣。深度接轨长三角,对外农产品年销售额超120亿元。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74万亩,培育家庭农场6871家。成立盐城市家庭农场协会东台分会,引导家庭农场规范化发展和示范创建,创成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8家、盐城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6家。大力扶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植保、防疫等社会服务组织加速发展。持续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完善农民合作社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培育国家级示范社9家、省级示范社23家、盐城市级示范社50家,被认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市。
聚焦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强村富民帮促体系。精准培训高素质农民,提升农民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2万人次,农民中高职衔接教育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誉为农民教育培训“东台模式”。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成立乡村振兴局,稳步推进各项重点工程落到实处。创新实施强村富民三年行动计划,结合万企联万村行动,基本形成以市现代农业投资发展公司为龙头、镇农业投资发展公司为骨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肌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互补、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为支撑的强村富民机制,2020年底全市所有村年经营性收入均突破2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23万元、万企联万村综合实绩排名盐城市第一。扎实推动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以基层党建为统领、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为根基、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底色”的“1+4+1+1”乡村善治“东台路径”探索取得初步成效在全省推广,涌现出南沈灶“沈心善治”、梁垛临塔“孝贤乡愁”一大批乡村善治品牌。(唐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