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重获温暖的家
政策送关怀 贴心传友爱
他们重获温暖的家
历经一年时间,看护无家可归的癌症患者化疗复诊;一碗酸菜鱼安抚精神不稳定的孩子,帮其找到家人;从扬州接回我市生活无着人员,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给予特殊关怀……这些都是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生活无着人员救助工作中留下的一个个温情故事。
近日,一位救助站安置人员完成了所有化疗疗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出院了。迎接她的,是市救助管理站三仓安置点整洁的居住环境和更加悉心特殊的照料。
这位患者无名无姓,此前属于生活无着人员,被弶港派出所民警找到并护送到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站工作人员尝试与她交流,发现该女子有痴呆的精神障碍,说不清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DNA数据采集、人脸比对等方式,也未能比对成功,工作人员便将她送到了三仓安置点。时隔不久,细心的安置点医务人员发现,这位女子的腹部鼓胀,存在异常,便带她前往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患了卵巢癌。
救助管理站决定划拨经费帮助她积极治疗。在救助管理站的档案里,详细记录着这位患者在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接受化疗、复查的所有情况。前后6个疗程历经一年时间,包括每次的检查诊断结果、出院小结、复查康复情况等,工作人员一边翻阅,一边感慨:“每每看到她治疗时痛苦难受的样子,我们也很揪心。”好在经过多次治疗,后续配合服药得到基本控制。出院后,三仓安置点除了给予她应有的生活照料以外,还给她加配营养餐,促进身体恢复。
2014年我市在三仓镇敬老院建立社会救助安置站,至今共收留长期滞留生活无着人员56名,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帮助他们寻找亲属助其返乡,让长期滞留人员安稳生活。
去年10月,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接到扬州救助站的电话,请求帮助核实扬州境内一位生活无着人员吴某的身份信息。我市立即启动身份核实工作,深入吴某老家,向街坊四邻了解情况后才得知,如今神志不清的吴某曾经是个手艺人,离家出走前是个不错的木匠,后因与家长观念冲突,离开了家,下落不明。救助站工作人员考虑到吴某父母已经去世,兄弟家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决定帮助这个家庭,主动承担吴某的生活安置责任和费用。现在,吴某在三仓安置点过上了吃穿不愁的日子,结束了流浪生活。
“我想吃酸菜鱼。”一句无意的话,工作人员听在心里,成就了一个家庭的幸福。去年的一天半夜,市救助管理站值班人员听到大门撞击声,起床一看发现是一名少年,他神志不清,精神状态很不稳定。工作人员把他领进来,耐心安抚他的情绪,注意倾听他说的每一句话。突然,孩子说出了一个诉求——想吃酸菜鱼。虽然可能只是一句无意的话,工作人员满足了他的心愿,也似乎打开了这名少年的心扉。“吃完酸菜鱼他就平静了下来,愿意与人交流了。”在工作人员的询问下,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家庭住址。家长接到市救助站的电话,从南通赶到东台,看到工作人员把孩子照顾得很好,夫妻二人再三感谢,把孩子接回了家。
从大连到东台,从44岁到63岁,四年前的冬天,在救助管理站和东台市民的帮助下,流浪19年的东北老人找到了家人。老人被民警发现时已经看不出本来面容。通过老人提供的线索,市救助站与派出所联合行动,和老人的女儿取得联系,在视频电话里,确认了老人身份。暴雪天里,家人来东接老人,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顺利回家。(张一峰 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