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准 强支撑 勇担当
东台核酸检测基地——
金标准 强支撑 勇担当
在灯火通明昼夜繁忙的分子检测实验室,有一件厚厚的女式羽绒服静静“躺”在一角。从乍暖还寒的初春,到暖风吹拂的夏日,似乎成了实验室的“标配”。
羽绒服的主人是基地副主任陈曦。3月中旬新冠疫情多点频发,我市在原有分子检测中心日检测能力3万管的基础上,新建日检测能力6万管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基地。基地在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全市逾600名医护人员请战上岗,刚因病手术只有9天的陈曦硬是挤进了基地检测团队。70多名检测人员组成一个战斗团队,从基地到定点宾馆,两点一线,近3个月没有一人回过一趟家。其间,陈曦在实验室里和团队的战友们一起度过了她36岁的生日。
核酸检测是判定新冠病毒的“金标准”。东台核酸检测基地建设突出检测能力强、技术水平优。不仅要满足我市日全员检测88万人的需求,而且承担了援助射阳、常州等地阶段性核酸检测任务。4月中旬,东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基地运营之际,正值全民核酸检测启动之时,盐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又传来支援邻近射阳县核酸检测的指令。基地启动“超紧张”运行模式,打破两班对倒工作制。所有人员随时待命,“指挥长”动态监测各小组工作状态,发现过度疲劳状态,马上轮换工作人员。4月15日,承担射阳检测样本的第一天,细心的基地临时党支部书记宣世海了解到,射阳的样本管与东台的支架不匹配,立即与供应厂商请求紧急购货。射阳送样车开出之时,供应厂商专车同步出发。半夜子时,宣世海在高速路口接回专车,不误一刻完成了射阳首日核酸检测任务。
东台基地每天平均检测标本近3万件,最多时检测量达4.9万件。基地检测人员每时每刻都在与时间赛跑、和病毒较量。从收检核对、管码录入、样本加样、核酸提取、模板点样,到体系离心、上机扩增、结果判读,海量的标本、零误差的要求,每一步都需要精准完成。标本录入时,要保证零失误;试剂配置中,要保证零污染;加样过程中,要保证零误差;扩增检测后,要保证结果百分百准确。负责采样管加样的同志,每班要承担30—40批加样任务,握着加样枪,不停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连续10多个小时下来,尽管戴着厚厚的双层手套,指腹上也常常磨出血泡。负责结果判读的人员不仅要熟悉各个流程,而且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由于耗材不匹配、电压不稳、仪器光源不稳定、小气泡炸裂等原因,有时会出现曲线异常现象。每一次出现异常,他们便“如临大敌”,前后方认真细致排查原因,直到警报取消。
核酸检测基地每天工作都在20—24小时,每个班次工作时间至少10—12小时。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同志,每位工作人员都不推不让,主动靠前。宣世海承担了外部协调所有工作,事无巨细负责到底。副主任吴李培、陈曦分别坐镇核酸检测基地、分子检测实验室,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老党员徐海凤习惯每天加班加点,别人吃饭时间,她依然留在实验室盘点收拾。从头灶卫生院抽调来的华明娟丈夫住院手术,她托亲戚代为照看,自己依旧坚守岗位。吴李培5岁的女儿想爸爸了,他“开了个后门”,让妻子抱着孩子到基地前,隔着关闭的窗户远远地打了个招呼。
(记者 张一峰 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