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湖刻纸“守”艺人 一刀一刻皆匠心

近日,在溱东镇学校一间工作室里,30多名学生围坐在一起,目不转晴地观看老师做刻纸的示范讲解。只见她在一块刻痕累累的长方形木盘上,一刀一刀深刻浅挑,一幅“抗疫必胜”的刻纸作品渐成雏形。这位老师就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溱湖刻纸的传承人王明华。
一见倾心 迷上刻纸艺术
溱湖刻纸在水乡溱东可谓妇孺皆知,是流传于溱东镇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雕刻,有着800多年的历史。
多年前,身为溱东镇文化站站长的王明华,第一次看到溱东镇溱湖刻纸传人宋月秋老人的刻纸时,就被深深吸引。着迷于一张纸的魅力,一把刀的神奇,本就喜爱画画写写的她,瞬间打开了又一处艺术之门。
她用眼观摩,用心琢磨,一次次在深夜,把弄刻刀。如何让这么硬的刻刀,刻出流畅的软线条?如何处理线条和留白的比例?王明华一次次地刻,一次次地修,一不小心,刀就划伤指头,贴个创口贴,再来,直到满意为止。
以刀作笔 刻出纸上风采
王明华的溱湖刻纸工艺主要由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组成。她突破传统剪纸的束缚,创新的溱湖刻纸具有作品幅式灵活的特点,刻纸有中小幅、大幅,根据题材内容自由选定;制作手法出新,常采用填彩、点彩、衬彩等综合手法,色彩艳丽,有36道正纹、72道斜纹,表现细腻丰富;构图精细,既讲究简洁,也讲究丰富,作品具有很强的整体感和大气势。无论幅面大小,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都按照剪纸的规律和要求,既有清晰完整的构图和造型,又保证线条整体间的互相连接,刻制手法博采众长,作品题材广泛,深受好评。
这些年,王明华团队先后创作了古代名人、珍禽瑞兽、吉庆语、水乡女、花鸟虫鱼、现代宣传等十多个系列的溱湖刻纸作品,代表性作品有《福娃》《喜迎奥运》《水乡》等200多幅。2011年,王明华被确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溱湖刻纸第四代传人。她的刻纸作品《五福临门》获国家版权,《和·荷》《天仙缘》《虎娃》《四季花鸟》《十二生肖》以及展演溱湖刻纸刻制技艺的舞台非遗作品《源流》等,被央视及省市媒体专题报道,并多次获奖。
手执薪火 传承精湛技艺
王明华虽年过半百,但劲头十足,致力于传承溱湖刻纸这一民间瑰宝。她经常走村入户传授技艺,并在周黄村文创中心对村文化管理员进行传授辅导,现在溱东镇几乎村村都有刻纸艺人。
工匠之路,匠心传承。让非遗走进校园,使孩子们从小掌握刻纸技艺是王明华最大的心愿。溱东镇学校成立溱湖刻纸社团,并成立“王明华溱湖刻纸名师工作室”,联合打造“镇文化中心·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基地。招募有兴趣、有美术功底的学生参加,由王明华对老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指导,让师生们感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魅力,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传承溱湖刻纸的行列中。她建立起20多人组成的溱湖刻纸教师团队,培养了数百名学生,师生刻制作品近千幅,有效促进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和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发展。2020年,由王明华牵头指导的溱东镇学校“溱湖刻纸”获省特色校园文化项目。(刘进涛 武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