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陈伯余:指尖飞针青丝入画绣出古韵新意-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陈伯余:指尖飞针青丝入画绣出古韵新意

来源:未知     点击数:1135     日期:2022-07-26 09:35:50
今年6月,发绣“大咖”陈伯余携多件作品参加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展示东台发绣这门技艺的独特魅力,赢得观展人员纷纷点赞。年过六旬的陈伯余从事发绣行业已有40多年,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他说,发绣手工艺术是瑰宝,要发挥所长,将东台发绣这一精湛的技艺传承发扬下去。不

今年6月,发绣“大咖”陈伯余携多件作品参加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展示东台发绣这门技艺的独特魅力,赢得观展人员纷纷点赞。年过六旬的陈伯余从事发绣行业已有40多年,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他说,发绣手工艺术是瑰宝,要发挥所长,将东台发绣这一精湛的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不恋“铁饭碗” 自主创业忙发绣

陈伯余从小喜欢绘画,19岁时师从东台著名的人物画家张长江,两年后又拜国内著名画师顾青蛟为师。他在东台工艺美术厂设计室学习设计3年,后因发绣车间缺少设计人员,他被安排到发绣车间。在这个岗位上,陈伯余一干就是8年。他钻研理论、苦练技艺,成为发绣工艺的一把好手。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陈伯余动了下海一试的念头,决定辞职创业。

顶着巨大的压力,陈伯余一切从零开始,寻觅着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当时东台的个体户多是一些贩卖商品的,自产自销做产业的寥寥。”说起当初的经历,陈伯余恍如昨日。1991年,他领到自己的第一份营业执照,在寺前街租了一间不大的门面,开办了我市第一家私营发绣店。陈伯余没有依靠低价竞争,而是以产品质量赢得市场,他认为发绣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压低价格势必会导致粗制滥造。

陈伯余虚心请教,勤学苦练,绘画、设计、刺绣样样精通。随着事业的发展,他先后创办了市嘉丽发绣厂和市嘉丽发绣艺术馆。

开拓创新 把发绣做成精品

作为新一代发绣艺人,陈伯余认为,发绣艺术既要传承好,更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赋予发绣更丰富的内涵。他把双面发绣、彩色发绣工艺发扬光大,受到同行的追捧。

陈伯余的微发绣作品《一百零八将》,长仅86厘米,宽28厘米。要在如此狭小的范围内绣出108个人物,而且人物神态各异,面部表情、动作、服饰、兵器迥然不同,人物头部也只有黄豆大小,可见绘绣难度之大。陈伯余知难而上,经过6个多月的精心创作,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水浒人物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线条勾勒精细微妙。

明代吴彬的画作《五百罗汉图卷》,陈伯余在读懂原画的基础上,花半年时间精心设计画稿,筛选十余个系列、百余种自然色发,4名绣工历时3年,运用多种发绣散套针法技艺制作成功。这幅30米长的《五百罗汉图卷》,再现了原画作经典神韵,堪称发绣工艺制作中的精品。

这些年来,陈伯余先后创作了《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雄风》等一百多幅发绣作品,其中《访友图》《千手观音》《货郎图》《悠然自乐》等20多幅双面发绣更是在众多的发绣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大奖。2009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节目中,发绣长卷《康熙御制耕织图》代表东台地方特色上台展示。2014年11月,发绣长卷郎世宁《百骏图》走进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获得专家赞誉。《鹤鸣九皋声闻天下》《东台条子泥欢迎你》等11件作品被盐城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交流与传承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陈伯余多次携发绣作品参加国家及省、市文化交流活动,现场献艺,扩大发绣艺术的影响。他曾应邀赴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为发绣艺术走向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随江苏工艺美术考察团赴欧洲六国考察期间,陈伯余制作的发绣长卷《姑苏繁华图》《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博得众多学者、艺术家的高度赞赏。

此外,陈伯余还重视培养发绣人才,传承传统文化,先后有400多人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发绣技艺。对此,他毫无保留地热心辅导,耐心传授,一批学有所成的绣工“自立门户”,壮大了发绣队伍。在他的发绣厂里,一批绣工“弟子”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挑起发绣的大梁。

陈伯余在发绣艺术的天地里辛勤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劳动模范、首届“江苏省制造工匠”等荣誉称号。刘进涛 武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