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系桑梓 返乡度晚年
十多年前,我写了一篇《回忆我的启蒙老师——王海燕》的帖子,时光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悠悠岁月。
那一年我五岁,因为父母都是双职工,就把我送到向阳小学幼儿班学习。我的第一任老师是王海燕,她教了我三年,回想起来真的好感激她。报名的时候,我的名字叫“爱荣”,王老师跟我母亲说:“‘爱荣’很容易让人想到爱慕虚荣,不如改叫‘国荣’。”这以后,这个名字就一直伴随我至今。
在我脑海里,王老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老师,语文、美术、数学、音乐、体育都是她一个人教。上课时,她给我们讲革命故事,声情并茂,让人入迷。她也给我们讲名著故事,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些故事让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了初步认识,还带领我们学习、熟读毛主席诗词,也为我以后学习诗词打下了良好基础,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幼学如漆”吧。
记忆中的夏天总是特别热,王老师就带我们在操场的树荫下学习;冬天天气寒冷,上课前王老师总带我们活动一下身体;下雨天教室外的路泥泞不堪,她就背着学生进出教室。王老师经常叮嘱我们,父母亲上班挣钱不容易,要懂得勤俭节约,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年的童年生活就这样在王老师的谆谆教诲中度过,是她的启蒙教育,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怎样去学习。
上小学二年级时,王老师离开了学校,后来又听说她去了美国,之后就和她断了联系。但儿时的记忆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对王老师的思念也愈加强烈。2010年教师节,我写了一篇回忆王海燕老师的帖子,点击率非常高。一位网友告诉了我王老师的联系方式,让我惊喜不已,很快我就与王海燕老师联系上了。
当我与王老师久别重逢时,她已是古稀老人了,时光的流逝在她脸上留下了丝丝痕迹。阔别多年,王老师还记得我的名字,让我非常感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老师离开东台到美国和亲生父母团聚,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她就加入美国国籍留在那里生活。退休后王老师希望晚年生活儿孙绕膝,阖家团聚,还有一大帮朋友在一起谈天说地,欢聚娱乐,所以她最终还是选择回东台定居。王老师说:“很多在外的华侨华人决定回国养老的理由都很简单,这里有他们想念的家乡饭菜,有他们熟悉的乡情乡音,有他们一起自由玩乐的朋友……他们需要这种归属感,这其实是中华文化亲和力和牵引力使然。如今,祖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回到祖国生活更方便、更适应!”
王海燕现在的生活很简单,每天早晨五六点钟起床,闲暇时看看报纸、杂志,经常外出散步,还会去菜市场买菜,定期和朋友聚会,她觉得现在的生活很“逸当”。(章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