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于高质量发展突破中实现产业能级跃升-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于高质量发展突破中实现产业能级跃升

来源:未知     点击数:1682     日期:2023-02-24 09:52: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构建产业能级跃升新格局。”奋力实现工业强市、乡村振兴、服务业融合、建筑业突破四大目标,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构建产业能级跃升新格局。”奋力实现工业强市、乡村振兴、服务业融合、建筑业突破四大目标,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化新格局的关键所在。

量质双升 奋力实现新的突破

以系统思维推进融合发展,以前瞻眼光加快绿色转型,构建起我市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三次产业携手并进的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经济在极为复杂环境下稳中有进、持续向好,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制造业百强县(市)、创新百强县(市)。去年,全市工业经济奋力迈上“两个千亿、三个百亿”的台阶。“两个千亿”: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超1500亿元。“三个百亿”:东台镇、溱东镇新晋百亿镇,磊达集团成为首家百亿企业,投资百亿的晶澳光伏、智泰电池项目成功落户。投资50亿的领胜3C模组、海古德半导体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形成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的项目良性发展态势。

农业农村工作与时俱进走在全省前列。先后获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等一批特色品牌,位列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市)前十强。去年荣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农产品生产贡献力“双百强”,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位居全省前三。兼具水乡、平原、海滨、湿地风貌,农耕文明底蕴深厚;设施农业面积全省第一,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全省最多,农业加工值、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全省前列,产业基础厚积薄发;镇域经济竞相发展,美丽宜居村庄争妍斗艳,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神兼备。

现代服务业量质双升蓬勃发展。呈现出生活服务品质提升、新兴业态加速发展的喜人态势。东台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被评为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经济开发区获批省“两业”融合试点,西溪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培育单位。去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11.5亿元、占GDP比重达48.7%,规上服务业企业总数达196 家、总量盐城第一。八佰伴商业广场建成开业,布点美宜佳等24 小时便利店超50家,咖妃电商获批省首批数字商务企业。旅游1号线入选全国最具人气路,全市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 ,旅游收入突破 100 亿元。

但对照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对标苏南苏中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尚待进一步提升。从表象上看,东台产业结构呈“321”模式,但这是二产没有充分发展的“321”。我市还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期,制造业不强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必须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全力推进总量扩张、增量崛起、存量变革和质量提升。农业强、农村美是我们的优势,要更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勇当排头。东台服务业看似比重较高,但融合度、牵引力亟待提升,要努力构建融合动能强劲、业态结构高端,区域特色鲜明、辐射功能强大的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要切实巩固提升建筑业富民支柱产业地位,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工业强市 点燃跨越赶超核心引擎

工业经济是一座城市的立足之本、富民之源。工业强市是东台当下和未来突破发展的核心支撑,实力和地位加速崛起的关键变量,优势和机遇叠加转化的必然路径。要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突破、集群化迈进、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发展水平高、规模体量大、质量效益优的区域制造中心。

锚定集群培育“主方向”。以“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为目标,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链条延伸、集群共建”为主线,围绕“5+2”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9条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推动新兴产业加速扩量。以“绿色发展、数字赋能”为抓手,深入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传统产业不断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优化重大项目全过程服务、全要素保障机制,推动69个续建项目、30个新增长点尽快达效,推进晶澳光伏、智泰电池等百亿级、五十亿级、十亿级以上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健全重大技改项目“免申即享”机制,支持现有企业设备更新、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改造扩大产能、创新创牌、拓展市场并降本增效。

攻坚培大育强“突破口”。更大力度壮大“龙头企业雁阵”,通过技术改造、高端并购、强强联合、挂牌上市等途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成长为星级企业、“链主”企业。更大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一企一班、分类制定培育计划,推动中小企业成长为强链补链的主力军、自主创新的策源地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年”活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小、高企滚动培育机制。梯级培育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推动“小升高”“规升高”。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发展水平。全面实施“黄海明珠”“名校优生”计划,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激发。

建强开发园区“主阵地”。经济开发区聚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储能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百亿级、五十亿级龙头项目招引。高新区专注做强半导体、晶硅光伏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科技研发、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沿海经济区大力发展新能源、大健康、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绿色增长极。同时聚力促进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加快建设低(零)碳产业园,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更加重视亩均效益、度电效益提升,加快实现园区内生产生活低(零)碳排放。

乡村全面振兴 打造景美民富鱼米之乡

春回大地之时,21世纪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明确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五强”是指导我市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引。要聚焦农业高产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统筹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共同富裕。

把稳产保供作为头等大事,坚决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建好高标准农田,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超前谋划,“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全年12万亩新建改造任务,年内完成90%工作量,确保全部建成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大型无人机械作业区、旱涝保稳产的示范区。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有序推动“稳粮扩经”,加快建设1.3万亩“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全力稳定生猪产能、积极探索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池塘标准化改造,按期推进到位。

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工程,整合 “土” 资源,聚焦“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挖掘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叫响“特”品牌,推进 “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提高“东台大粮仓”品牌号召力和示范带动力;建强产业“链”,围绕粮油果蔬、肉制品等重点产业链,开展市级农业招商活动,力争在重特大项目上取得突破。

把乡村建设作为关键抓手,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年推进 80 个乡村党群服务综合体建设改造,对已达标的进一步提升形象、丰富内涵。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合理确定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和其它一般村优化乡村建设用地布局,引导村庄分类发展和整治提升。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六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户厕改造、生活污水治理等,持续改善农村水环境,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致力绿色低碳发展,开展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试点,健全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扎实推进农作物秸秆离田综合利用,探索开展水稻生产碳汇交易试点,打造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

把强村富民作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一村一项目”,编排一批村集体增收项目,探索融合经济、飞地经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等转型发展新路径。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培训班办到镇村、办到田头,培训高素质农民。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全面推进“快递进村、产品出村”,新建改建镇级电商服务配送站,设立电商服务配送点,打通到村入户“最后一米”。

服务业融合发展 加快三次产业互动并促

新消费、新供给、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科创服务、现代物流、生态旅游,城市产业、经济人文多元融合,加快推进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要不断放大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城市能级、民生幸福的支撑功能,让融合动能更强劲、业态结构更高端、区域特色更鲜明、辐射功能更强大。

以更快步伐打好服务业融合发展主动战,重抓“科创服务示范地、现代物流枢纽地、生态旅游目的地、融合发展新高地”四地建设。围绕服务五大主导产业,培育孵化一批韧性强、潜力大的科技服务企业。加快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智能化转型,打造智慧民生、智慧旅游、 智慧养老等高品质服务。打造以专业方式、信息化手段和连锁经营模式为特点的现代物流业,推进流通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做专电商服务业,创塑东台电商品牌;做特文化旅游业,打响“ 一路走来,还是东台”品牌。积极探索融资、租赁、创业投资等金融服务,梯队培育重点企业上市融资。以更硬举措打好服务业融合发展攻坚战,引进好企业、好项目,优化行业生态,大力培育对产业生态有主导力的领军企业和对产业链节点有控制力的“单项冠军”,发挥“乘数效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集聚集约,东台镇进一步做精5分钟便民圈和15分钟生活圈;经济开发区引导企业由提供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高新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现代金融、高端商务;沿海经济区做靓生态旅游名片;西溪景区推进提质扩容,打造文旅高地。

坚持提质增效,促进消费升级,重点发展德润广场、吾悦广场、八佰伴“三大商圈”,着力引进一批特色首店、网红店等品牌企业入驻。加强先进信息、科技、物流等支撑产业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物联网进镇入村,优化各园区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高端产品研发服务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全力推动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 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更好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建筑业突破发展 昂起龙头壮大富民支柱产业

建筑业曾为东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有着悠久的产业基础。但从目前发展现状看,企业数量较多但高资质、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偏少。要抢抓建筑业回暖机遇,将其作为稳增长、促投资、惠民生的重要发力点,推动突破发展。

培植骨干企业,更大力度扶持本土建筑业企业,积极引进市外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公司要加快实体化转型,单独组建或联合成立施工企业,做精做强主业,尽快培植一家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

拓展市场规模,严抓工程招投标管理,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支持本土建筑业企业兼并重组,与央企国企、省内外优质企业联合,全力拓展市外市场,显著提升对地方经济的带动力和贡献度。

发展绿色建筑,在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两个细分领域寻求突破,努力实现从工地到工厂、从建造到制造的“蝶变”。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园区、企业启动试点,集成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积极推广 BIPV、BIM、智慧建筑、绿色施工,打造一批绿色建筑精品工程。(张一峰 班雪凡 刘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