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半边天”的芳华人生
芬芳三月,如歌巾帼,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来临。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今天的她们沐浴明媚春光,踏上新的征程,以前所未有的灿烂与美丽,谱写出一曲曲激情澎湃的新时代巾帼赞歌……
刘起英:四十年专注为玻璃镀膜
在东台中玻特种玻璃有限公司,中玻控股总工程师刘起英最常在的地方,就是镀膜控制室。
偌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镀膜玻璃生产的相关参数、设备运行状态。刘起英不时询问、探讨,话语不多,却关键、简明、受用。
这支浮法玻璃在线镀膜研发团队是刘起英一手创建培育的,正如中玻公司的两条在线镀膜玻璃生产线,倾注了刘起英的智慧和心血。所以,只要在公司,准能在这儿找到刘起英。
研究多功能化、应用范围更广的镀膜玻璃产品,是刘起英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技术追求。今年62岁的刘起英,大学学的就是玻璃工艺,毕业后专注于浮法玻璃表面改性研究40年,开创了我国在线玻璃镀膜技术与应用的先河,见证了我国玻璃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也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传统玻璃的转型升级。
在传统玻璃上镀膜,堪比魔法。一块玻璃上镀20多层膜,每层膜只有20纳米厚,头发丝都比它粗千百倍,刘起英团队就是将这些微观的膜一层一层地覆到玻璃上,每一层都得完全均匀一致,难度可想而知。40年来,她不断追逐更高端的镀膜玻璃,为玻璃赋予保温、隔热、节能、导电等多种功能。
2008年,刘起英因玻璃与东台结缘。在她看来,没有平台的支撑,所谓技术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东台就是她和团队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平台。在东台,看着自己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她很是自豪。2011年4月12日,第一批在线Low-E玻璃在东台下线,激动的刘起英在中玻公司食堂宿舍前种下了两棵桂花树。12年,曾经的幼苗,而今枝繁叶茂,它也成了东台中玻公司不断进取、不断成长的生动注脚。
也正是在东台,在线Low-E产品形成稳定的色系,真正实现稳定量产,成功推向市场。如今东台中玻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在线Low-E玻璃生产基地,创成东台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东台中玻,员工们都爱称刘起英为“大姐”,她也喜欢别人这样称呼自己。作为在线镀膜研发团队的带头人,刘起英聚集起年龄层次不一的人才一起工作、学习、做实验、摸索工艺参数,一批年轻人在她的带领下,得到锻炼。
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这是刘起英的工作状态,也是她的人生追求。刘起英带领团队最新研制出用于钙钛矿、碲化镉等薄膜光伏电池的TCO玻璃,以该项技术为依托,东台中玻新建的在线TCO玻璃生产线1月31日正式点火投产,标志着东台中玻正式进军光伏新能源领域,企业战略转型取得良好开端。此刻,刘起英和她的研发团队在继续学习、研究TCO玻璃的制造工艺和性能提升技术,他们坚信,这些产品一定会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必将为中国的新能源事业注入新动力。
周晓华:变换的工作不变的初心
周晓华是头灶镇社会事业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参加工作6年时间里,从永丰村党总支副书记、主任,到镇安监局工作人员、镇疫情防控办负责人,再到如今社会事业局工作人员,虽然工作岗位换了又换,可她认真勤勉的工作态度从未改变。周晓华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市“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五一巾帼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一项项荣誉正是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最好印证。
“每一份工作之间没有具体关联,但本质上都是在为老百姓服务。”周晓华说。今年2月20日,她来到头灶镇社会事业局,负责低保群体和困境儿童的工作。她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适应新工作的节奏,动态核查低保人群,入户查看实际情况,全面掌握困境儿童家庭情况,提交低保申请信息……窗口前,她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问题;走村入户时,她认真严谨地了解人员信息,工作之余她还不断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工作岗位在换,知识在更新,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周晓华参加了社会工作者考试,报考了中级注册安全师。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干部,理应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周晓华多年来严以律己、遵纪守法,主动将自己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时时自省、处处自律,时常提醒自己做人做事不能失范,告诫自己要认真履职,尽力做好工作。每到新的岗位,她都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向同事请教,向前辈学习,好学肯干的精气神赢得了组织、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众志成城抗疫魔 小善大爱聚暖流》《我是党员我带头》《一对80后党员夫妻的防控战》……介绍她事迹的多篇报道在我市媒体上刊出。
工作上勤奋踏实,生活中周晓华还是个“热心肠”。身为“头雁”手牵手爱心组织成员,这些年来,周晓华资助困难学生、向学校捐赠体育器材,向头灶敬老院捐助物资等,用爱温暖着家乡,也温暖着身边人。在不断积累中前进,在不断学习中进取,周晓华的业务水平在提高,服务能力在提升,工作经验在积淀,凭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在朴实无华的人生中书写着最美的巾帼风采。
崔蓉蓉:“风”一样的救援队长
一身蓝色的工作服,腰间尽是装备。“咔嚓”一下,扣上绳索,右脚使劲儿下蹬,不一会儿,就爬到绳索的顶端。
这便是崔蓉蓉。市蓝天防减灾应急救援中心副理事长、项目部主管,也是东台人熟知的“中国好人”、省“最美社工”。
参与救援、举办讲座,事无巨细地统筹着救援中心的大小事务,作为一名专职公益人员,今天的崔蓉蓉早已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事业”。“2012年之前,我没想过自己会和公益扯上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女餐饮店老板,平日里忙着店铺,闲暇时去徒步、骑单车、登山。”崔蓉蓉说。
走上公益的契机是那次“著名”的救援。2012年9月,崔蓉蓉和其他两名驴友在登山时,救了一名被困深山的女孩。救人后,被采访,崔蓉蓉和朋友一下子“红”了,那一年,他们三人都被评为中国好人。“也就是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户外运动需要的急救知识量很大,得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崔蓉蓉坦言,不仅是户外,就是在普通生活中,专业的急救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得去做点什么,崔蓉蓉开始思考起小圈子之外的人生价值。于是,便有了后来蓝天救援队的组建。
东台市蓝天防减灾应急救援中心成立于2015年6月,是当时盐城地区第一家正式在民政注册的救援类公益组织,初始队员有20多名。有了团队,就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学知识、学技能、投身公益的心是一样的。也正因有了稳定的队伍,每一次行动通知都能得到积极响应。阜宁风灾、安徽洪灾、河南洪涝,通知群一呼众应,崔蓉蓉时常为之感动。
崔蓉蓉的手机正常是24小时开机,随时可能接到救援任务,时间就是生命,他们要做到有任务随时出发。“我们一般接到的,都是公安方面转来的求救信息,有时也会有个人求助。”崔蓉蓉最近做了个统计,截至目前,救援队参与救援有108起。
“比较多的是水域公益搜救,有些溺水事故,尽管不一定能救到活人,但还是要去做。”崔蓉蓉表示,有几次,他们搜救的对象失踪多日,家属都觉得生还几率很小,但他们还是装备整齐地去搜救。“当找到遇难者尸体的时候,逝者亲人们眼角挂着泪珠,当时我就觉得,我们的救援,更多的是给遇难者以尊严,给亲属以安慰。”
为了更好地救援,崔蓉蓉和队员们需要不断地学习、训练,游泳、驾舟、潜水、陆搜、急救,都要学。国际野外医学会高级急救员、国家职业紧急救助员、社会工作师、中国登山协会户外指导员、深圳壹基金地震课题全国讲师、江苏省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崔蓉蓉在学习中练就了一身“本领”。
2017年,因实在无法兼顾餐饮生意,崔蓉蓉干脆关闭了经营12年的餐饮店。停业那天,她也伤感了一阵子,可转身又安慰自己:可以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了。
作为民间组织,作为社会的志愿者组织,崔蓉蓉也曾问自己,救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一开始她觉得是壮大组织、买装备、学技术,能快速地去救人。后来干久了,她觉得,救援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没有救援。“当你把你的防灾减灾知识,教给身边每一个人,这些人再教会其他人,真正遇到灾害时,大家就能有效地进行自救和互救。”崔蓉蓉表示,而今,救援之外,他们更多的是进行应急处置类社会服务。
服务于青少年儿童安全成长类项目,老年人防走失、防摔倒项目,社区提升应急体系项目……每一个项目,对于崔蓉蓉来说,就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既要科技化、专业化、多样化,又要通俗易懂。“我们常常以讲座、小组游戏、夏令营、体验馆等形式开展项目培训。”崔蓉蓉表示,现在蓝天防减灾应急救援中心有自己的社工团队、青年讲师团队、应急知识普及库,大家的身影不时出现在社区、商场、学校。每当有人反馈,因为学习了这些知识救了家人、朋友,崔蓉蓉就觉得,自己做的事儿特别有价值、有意义。
而今,崔蓉蓉的公益生涯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12年里,她收获了不少荣誉,可是,她从不把自己的荣誉放在办公室的展柜上,她说,荣誉只是奋斗的新起点,志愿服务是一辈子的事。“刚开始只是作为一个爱好,后来觉得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是责任。现在觉得带动更多的人成为更好的人,是我人生很重要的目标。”(陈美林 班雪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