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丁崇政: 将戎装绣在心中 以匠心织就锦绣人生-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丁崇政: 将戎装绣在心中 以匠心织就锦绣人生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1632     日期:2023-03-10 09:16:19
丁崇政:将戎装绣在心中 以匠心织就锦绣人生​ 推开天工发绣的大门,扑鼻而来的是一阵清幽的木香,再细看,人物、山水、风景、花鸟、静物……一排排精品发绣作品勾线精细、栩栩如生,从风格简洁的墨绣到技艺繁杂的双

丁崇政:

将戎装绣在心中 以匠心织就锦绣人生


推开天工发绣的大门,扑鼻而来的是一阵清幽的木香,再细看,人物、山水、风景、花鸟、静物……一排排精品发绣作品勾线精细、栩栩如生,从风格简洁的墨绣到技艺繁杂的双面异色绣,一针一线串起创作人的锦绣人生。

不大的工作室里,市发绣协会会长、天工发绣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崇政正细心地整理自己的展品、准备参展材料,为即将参加的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成果展交会做准备,这是他近期的一件大事。参加这次展交会,不仅仅是他艺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他退伍多年,向组织的再报到、再汇报。

茶几玻璃下摆放着的旧报纸和老照片汇成丁崇政丰富的“履历”,其中那张黑白军装照占据正中显眼的位置。端详着这张照片,他感慨良多:“部队生活影响了我一辈子。我常用‘风清气正’来形容兵,我们的品质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十年的军旅生活培养了丁崇政坚韧不拔的毅力。上世纪80年代回到家乡东台的工艺品总厂工作,他依旧执着于学一门手艺,因此正式拜师学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逐步从一个工艺外行变为工艺内行。

学徒期间,苏州老牌民间工艺厂的老师傅传授技艺非常严格认真。丁崇政发扬在部队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每天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用3年多的时间掌握了发绣、国画的生产制作技艺,逐步走上东台工艺品总厂的领导岗位,从办公室主任成长为生产厂长,最后当上厂长。

后来面临企业改制,丁崇政顺应形势,成立天工发绣有限公司。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再一步步创新创业,是一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丁崇政说,在部队总是原则性高于一切,自己创业则需要较强的灵活性。于是他不断地去学习,各行各业都去了解接触,用先进技术指挥全厂的生产。改制第一年,丁崇政就将本企业的发绣产销量翻了一番。不仅如此,他还与同行们潜心研究发绣的创新创作,让发绣从单面绣发展到双面绣、双面艺术绣,开发出画轴、镜片、手卷、长卷多样装版款式。

东台是“发绣艺术之乡”,多年来,东台发绣在全国工艺品、旅游品的评比中39次获得全国第一,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为让发绣艺术后继有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丁崇政牵头举办16期发绣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在职业中专校举办发绣培训班。也正是在以丁崇政为代表的一众非遗传承人的坚持下,东台发绣先后走进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2010年,丁崇政应邀参加海峡两岸文化创意首届博览会。他争时间、抢速度,绣成长38米、宽11米的《富春山居图》,引起较大反响。

在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丁崇政努力贴近时代节拍进行创新创作,为大众带来喜闻乐见的发绣艺术精品。在部队时,他便养成了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如今,他仍在坚持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发绣作品。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丁崇政以盐城“鹤乡”之名发散思维,精心设计创作了一幅《百鹤图》,表达发绣艺人以及盐阜儿女对党的无限热爱。创作过程中,他和团队深入沿海实地写生,到丹顶鹤保护区进行采风拍摄,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百鹤图》一经展出,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引起轰动。

丁崇政说:“部队生活造就了我不服输、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三郎精神。”即使是古稀之年,他依旧按时完成每天的工作计划,哪怕是加班都要做好。他以在部队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脚踏实地的朴素性格,让他们走出属于自己的“美妙人生”。刘进涛 刘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