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屠龙之技”成为傍身“特技”
李双喜:
让“屠龙之技”成为傍身“特技”
每个人都了不起



“这里是三跨。”
“这里可以放30台中拉机。”
“这个地方改的是通条窗,透光效果很好。”
……
在磊达钢帘线,三分厂三期正在建设中,公司工程师李双喜面对一沓图纸,胸有成竹地介绍着。
厚厚的图纸,每一个符号代表什么,哪里有什么工艺要求,李双喜早已烂熟于心。这些年从公司一分厂到四分厂,每一期的工程建设,他都参与其中。
工程建设的前期技术问题找“李工”,已经成为磊达钢帘线员工的共识。
这不,三分厂三期建设现场一位工人到办公室找到李双喜,询问工地基坑的深度问题,李双喜随即和工人来到现场。刚刚清理出来的土地上,几台挖掘机正在开挖基坑。在一个已经挖好的基坑边,工人指着渗出的水告诉李双喜,由于这里是冲积平原,坑道挖到这个深度就渗水了。李双喜表示,这里是房子的两个基础,外加一个地下池,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行,渗水可以采取其他措施解决。
别看李双喜现在是公司的技术“大拿”,其实,12年前刚到磊达的时候,他几乎是个“小白”。来磊达前,李双喜在昆山、上海、温州呆过几年,主要是做阀门,对磊达的生产一点都不懂,“来了之后,就是从零开始。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天天都在车间。”李双喜表示,车间一线是最好的学校,很希望新入公司的年轻人能在车间多呆呆,从一线做起。
在磊达工作的12年,李双喜一直有一种紧迫感,所以不敢停下学习的脚步。虽然大学学的是机械,但是毕业后,他自学了CAD画图、三维造型、金属切削工艺、结构力学等,那时候,就有人开玩笑说他学的都是“屠龙之技”。“其实,学习是有备无患,那些‘屠龙之技’在现在好多都派上了用场。”李双喜表示,如今,公司不少图纸设计都是他用CAD完成的。在他看来技术是工人的价值所在,只有自己的技术过硬,才能在企业、在社会立足。
在磊达,李双喜参与并实现了磊达钢帘线设备国产化。“那时候第一条生产线是从意大利进口的,价位非常高,大家就想能不能自己研发设计。”李双喜说,当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大家还是倒吸了一口气的。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研发团队很快成立起来,李双喜参与其中,负责机械这一块。正在生产的设备不可能拆下来一个个研究,只能通过其他方法,为此,他们研究同行的设备、考察国内制造厂家。“这个设备一旦成型后,出问题就只能报废了,所以,研发中既要掌握设备内部构造,还要把温度、压力、酸碱性等情况考虑进去。”李双喜表示,研发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同时,他们也在进口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产量上,他们从48个丝位1.5万吨的产量,改为56个丝位2万吨的产量;在镀锌钢丝生产线上,进行了双面碳刷技改,把原来的阴极辊单面导电改为双面导电,降低了每套导电组件的电流,钢丝电流密度得到稳定,产品质量也大为提升。
当这套凝聚了大家一年多心血的生产线进行总调试时,李双喜两天两夜没敢合眼,生怕哪里出问题。幸而,一切正常。2014年8月,这条生产线正式投产,李双喜激动不已。
在磊达,李双喜用技术得到了同事的认可、领导的肯定。于是,今年,公司又做出决定,将环保方面的工作交给李双喜负责,对于他来说,这又是一项新的挑战。
于是,每一天上班,李双喜都显得特别忙碌,在监控室查看污水处理设施是否运行正常、车间现场检查环保设备是否完好、工地监督工程进展……“工作压力挺大,但是学的东西还挺多。”李双喜忙在其中,乐在其中。
最近,李双喜又在学习实验室资质相关证书的法律法规,每天晚上上高中的孩子在学习,他也一起学习。“我现在主要研究CMA跟CNAS两个资质证书怎么取得,虽然目前来说,工作还不需要,但这是我们企业将来发展所必需的。”(陈美林 杨阳)

扫码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