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在哪?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到夏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话题总会成为讨论热点。
又到毕业季。面对当前就业形势,网上不少人自我调侃为鲁迅笔下人物“孔乙己”,而学历则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其实,对毕业生来说,每一年都称得上“最难就业季”,但每个人的“难”又不尽相同。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在哪儿?又该如何破局突围找寻方向?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本市多位毕业生,读完全文,或许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答案。
“最难就业季又来了”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再创新高。高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让“文凭贬值”这个名词,再一次活跃在大众视野。
何为“文凭贬值”?毕业于上海一大学经济学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婷婷给出了一个生动的解释:“大学文凭就像就业市场上的货币,毕业生凭此到劳动力市场‘购买’岗位。”如果货币发行增长率超过本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率,就会发生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拿我们现在的就业市场来说,同样的大学文凭却‘买’不到几年前的岗位了,这就是‘文凭贬值’。”她说。
谈及“文凭贬值”,这个来自东台的女孩深有感触:“三年前,我揣着本科文凭,拿到了上海不少企业的offer,但我还想再深造一下,选择了本校直研;三年后,我拿着梦寐以求的硕士文凭,发现应聘的都是研究生。”
求职越来越“卷”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目光投向考研、考公、考编。不少人为了“上岸”,不惜拉长战线。
家住城东凤凰郡小区的陈蓓妮毕业于南京一所985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今年考公因差1.4分未能“上岸”,为保留应届生身份,她选择主动延毕。陈蓓妮告诉记者,理论上应届生身份能保留两年,但目前省考中有很大一部分针对应届生的岗位都要求当年毕业,延迟毕业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在我的同学中,四分之一选择了延毕‘卷编制’。剩下的不是读研,就是出国深造,毕业后入职企业的不到五分之一。”
照理说,像陈蓓妮这样举着985的文凭,学的又是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不难找工作,为什么不少人选择“慢就业”“缓就业”呢?
“大三大四的时候我也试图找过工作,但大城市的好企业好岗位趋向饱和,偶尔有心仪的又要求硕博起步,或者专业上更偏向工科或商科。网络上招聘的岗位多但好工作少,不如考个编制,工作稳定也相对体面。”陈蓓妮直言,这一两年时间里,自己拿了不少offer,但满意的却寥寥无几,所以自己还是倾向于寻求稳定工作,“大学生太多了。每一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她无奈地说道。
“国考、省考、军队文职全考了个遍”
7月27日一大早,市图书馆自习区域,记者见到了已有多次考公经验的陶涛。
国考、省考、事业编、军队文职……陶涛直言,自己备战“铁饭碗”的这三年,大大小小的考试考了个遍,光辅导班费用就花了3万多元。在他看来,花时间、精力与资金备战体制类考试,是为了投资自己,让自己有个更好的未来。
“过了七月,各种考试又临近了。”陶涛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以来,他的行程被“备考”安排得满满的,“上午在图书馆掐着表练习行测,下午去市区一培训班补习申论,晚上再‘肝’题到深夜,午饭、晚饭都得卡着点儿吃。”他说,今年已是自己备考的第四年,这一次一定要一举“上岸”。
陶涛参加过五场国考、省考,尽管没有“上岸”,但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三次进面,两次第二,去年的省考只与同岗位第一差了零点几分”。零点几分的差距,或许对陶涛而言,只欠缺了一些运气,但考编这一条路却好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竞争背后,有无数个付出了努力却最终失意之人与用尽全力托举只为子女换得一个“稳定”的家庭。
“孩子备考辛苦,正好中午厂里有个把小时的休息时间,就想着把他接回家吃午饭,免得他吃不好或者干脆不吃。”7月27日中午,东台镇的陈桂梅从工厂下班后,急匆匆地骑着电瓶车赶到市图书馆。
她告诉记者,2017年,孩子被河南洛阳一所普通院校录取的时候,夫妻俩喜出望外,还招呼了亲朋好友来家一同庆祝。可谁曾想,到了毕业的时候,孩子这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本科竟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学历,“干技术不敌职校生,拼学历又比不过重点大学,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孩子说感觉高中毕业的也能干。”
面对求职路上的隐性“学历歧视”,陈桂梅的儿子选择了更公平的考编之路,可曾想,这条路一走,竟就走了三年多。
“这几年考编制的人越来越多,孩子已经备考三年了,我们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陈桂梅说,原本支持孩子考编,是为了他以后可以拥有相对稳定的生活。但这么多年了,就算不计耗费的时间、精力与金钱,很多当时和儿子一样拿着普通本科学历,甚至都没有自家孩子优秀的同龄人,也都逐渐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有的甚至已经成家立业,日子也过得风生水起,而自己的儿子还在争抢一张职场“入场券”。“担心我的支持最终害了孩子,而且,自家的经济条件也已经无法长期支撑孩子继续考编。”她叹了口气。
“我选择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毕业于杭州的东台籍毕业生王凯对考编兴趣不大,更向往体制外相对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在考研失利后,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求职路。
“3月份以来,我联系了大概900多家公司,只有100多家给了回复,经过面试,就只剩下了五六家,不过所幸最后拿到了3家公司的offer,其中还有位于杭州的互联网大厂。”综合考虑发展前景以及薪资后,他接下了大厂offer,尽管他知道这家公司加班频繁。“我是国内普通本科院校,在学历上并不占优势,但是我实习经历比较丰富,也跟着老师做过几个项目,不算彻底的‘小白’。”对此,王凯透露,虽说学历与文凭是求职敲门砖,但大部分用人单位更关注求职人员的能力与面试中展现出的水平,“所以不必因学历感到自卑。”
对于多数毕业生来说,常规就业是必经之路,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也在调整发展路径,并不认为企业或者体制内才是自己的“最佳归宿”。“现在都说‘文凭贬值’,就算拥有海外留学经历也相差不大。而且我学的专业比较冷门,不好就业。”求职屡屡碰壁,张忻干脆利用起自己在海外留学积累起的人脉做起了跨境电商,“我家在城东那边有一个做灯具的小工厂,质量不错,加上我在国外留过学,也知道国外消费者偏好什么样的款式。”通过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与条件,借助于跨境电商平台,张忻的外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每个月营业额大概在10万元左右,虽然不多,但也是收获,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成绩,让原本极力反对的父母逐渐认可了我的选择。”
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自主创业之外,更多无法在企业获得期望薪资和待遇,或是向往自由作息的毕业生走上了灵活就业之路,短视频博主、网络主播等灵活就业形式成为他们的选择。
三仓镇的张婷就是灵活就业群体中的一位。在再战考公失败后,颇有想法的她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在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上做旅游类短视频博主,“因为没有粉丝基础,刚开始发布视频的时候几乎没啥‘流量’,更别说收益。”但酷爱旅游、热衷拍视频的她不仅没有气馁,反而不断尝试,慢慢的,粉丝量逐渐增加,她也开始接到许多有偿的推广通告,金额从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梦想的种子一经播撒,便会有破土而出的力量。”谈及这半年来的求职经历,她直言幸运,因为她没有在考编赛道上不断内卷、内耗,反而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下“成了想要的模样”。“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除了薪资福利、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晋升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工作起来会轻松很多。”张婷说。
“不妨先就业再择业”
某种意义上讲,“文凭贬值”无可避免。面对文凭价值的下降,毕业生更需把握住求职空窗期,努力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保持学习与工作状态,而非坐等就业。
除了“文凭贬值”,现在毕业生对就业期望普遍偏高,也让找工作变得更困难。“如果认为就业大环境不好,可以暂时降低择业要求。”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预期,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然后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先‘入世’,弄清楚‘我能做什么工作’,再‘出世’,探索‘我要做什么工作’。”他提醒广大高校毕业生,一次择业并不能决定终身,不妨先就业再择业。
这其中,结合自身兴趣与优势换赛道奔跑不失为明智之选。据了解,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双创”加快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陪诊师、社群管理员、民宿管家、旅行规划师等一些新职业应运而生,网络直播等新生业态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面对更加丰富多元的职业类型,记者认为,高校毕业生更应提振精神,摒弃世俗偏见,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如果毕业生确实在短期内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那又该怎么办呢?“可以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或是参加一些培训和专业组织,积累一些志愿经验,发展一些人脉,将来也可能为求职或创业提供资源与支持,或许也会在无形当中获取一些机会。”张忻直言,“机会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暂时无法找到工作的年轻人,张婷认为要重视对这部分人的帮扶,“尤其是花了大把时间考编、考研的人。因为花费的代价越大,最终失败后带来的后果,也越让人难以承受。”因此,应积极关注、关爱这部分人群,避免他们陷入自我认识失衡的恶性循环,造成更大的伤害。“求稳没有错,但考编不是唯一的出路。就算不走考编这条路,我们同样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她说。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希望,也事关发展之未来。夏季人才招聘会、东台学子家乡行……近年来,我市始终将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放在心里、扛在肩上,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着力推动促就业与聚人才深度融合,通过扩岗位、优服务、兜底线、保权益,加大政策支持与工作力度,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贴心的服务。而当前,我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厚实的产业基础、强劲的创新动力也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广阔舞台,大有可为!当我们拿出更精准的就业创业“硬措施”,必能答出更有温度、更高质量的“民生考卷”。(贾佳)
(为保证被采访者隐私,文中的姓名均做化名处理)